话梅新书《何以为家》。
■韩华仁
话梅的《何以为家》这部作品集是用小说的笔法写散文,也是用散文的笔法写小说。也许作者并没有关注用什么写作手法,不过是顺着本心,沿着过往的心灵小路走进温暖的家园,在乡愁中寻找人生寄托。
话梅从小在南召县皇后乡天桥村长大。天桥村就在无边的林海之中,环境原始、神秘,春花如海。山路修通后,观光者络绎不绝,天桥也成了地标性景点。在这个有着原始美的村落里,话梅的家庭构成却不尽如人意——祖母脾气暴躁,母亲是外地人,父亲不会说话,话梅又是抱养的。她在贫穷、争吵、被欺侮中一天天长大。然而,她却是个“另类”——不仅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开办了健身馆,还荣获世界自然健身健美比基尼大赛UNWAY项目的冠军。2020年至2022年她在网上连续发表多部长篇小说,2023年登上珠穆朗玛峰。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单枪匹马,她能从一个小山村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只能说是一个奇迹。然而,走进她的新书《何以为家》,我好似聆听到了她的心灵律动,一个超强的灵魂就隐藏在文章背后。
《何以为家》讲的是作者在老家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家庭环境构成了这个让人颇感意外的故事。书中穿透力极强的语言又让故事极富张力。当我顺着作品的行文路线走进故事里,感到作者并非只为讲故事,更是在表达不可抑制的情感,诉说着为自己打上生命印记的人物与事件。因此,那些过往的一切都充满了色彩与温度,讲述就成了心灵的浅吟低语。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强大的感受力。
在我看来,文学艺术创作皆来自主观性和感受力。主观性是思想与见解,靠的是头脑清晰、见解非凡、步步为营、抽丝剥茧,但往往缺少灵动与洒脱;而真正的艺术佳作必然来自优越的心灵感受。话梅作品中的枝蔓无不在感受中摇曳生姿;那些与亲人、邻居的所有渗透与互动,那些故事情节的延伸与跌宕,都成为情感的枝蔓,因难忘而开花、因感动而发芽。可以说,感受力就是话梅作品的最大亮点,深刻的感受与独特的故事相呼应,造就了作品的灵性与高度。该书以情节取胜、以细节点睛,一步一个台阶,最终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感受是情感的根。有根,情感才有力量。读她的作品,会让人沉浸在饱满的情感中,很多情节都让人不禁热泪盈眶。这种寓情于事的处理方式让情节成了感情的表述符号,叙事在推进、情感在奔跑、文字在尖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我们安置灵魂的地方。很多作家经常行走于故乡,故乡自然也成了灵感生长的地方。话梅还很年轻,离开天桥村也就十多年。因为天桥村还有亲人,她常会回家看看,并准备在被冲塌的房基上建造新房子。在外地与老家的穿梭中,作者心中的那轮明月已冉冉升起,笼罩故乡大地。话梅小时候的经历是坎坷的,却也以希望的姿态顽强成长着,去开创自己的新天地,最终长成天桥村那一片山林的“深山俊鸟”。
《何以为家》之所以感人,还在于作者坦荡的赤子之心。正是这样,她才写出了有血有肉的亲人、活在作者心里的亲人。故乡是话梅用真情构建起的精神故乡,而这个故乡,将给她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让她在广阔的天地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