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7月24日 星期

百年沧桑“四大坑”


20世纪90年代初,位于育才路市场南的一个坑。网友“梁家庄”提供

“四大坑”旧貌换新颜。本报记者 郝河庆 摄

■本报记者 郝河庆

漯河“四大坑”位于市区解放路与双汇路的丁字路口附近,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烟厂花园的兴建,昔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最后一个坑,经过填埋改造最终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

寻觅“四大坑”的前世

7月18日早晨,烟厂花园广场里,跳广场舞的人们挥汗如雨,书写地书的老人气定神闲,练习武术的少年神气十足,甩鞭爱好者挥洒自如……一派热闹非凡的晨练场景。记者采访中,在铁工院居住、今年已86岁的刘满仓老人仍清晰地记得儿时的顺口溜:“老鼠精,用屁崩,一崩崩到‘四大坑’,掉进水里乱扑腾。”

“四大坑”是怎么形成的?记者走访中,附近的老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是自然形成的,有听老辈人介绍是当年蒸汽机车在这片区域放水、长时间冲击而成的,更多的说法是和兴建京汉铁路有关。我市民俗专家张文明在《百年沧桑“四大坑”》一文里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四大坑’即指当年蒸汽机车在铁路东放水的地方。那里原来是一片庄稼地,是地地道道的沃野良田。20世纪初,筑平(京)汉路时,为垫高路基,被人挖成了四个既对称又均匀的大坑。倘若居高临下看,俨然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田’字。”根据以上张文明的文章,记者查阅《漯河市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通车。”由此推算,修筑垫高路基在前,京汉铁路通车在后,“四大坑”形成的时间距今至少已115年。

“20世纪60年代‘四大坑’都还存在,相距不远,每个坑的面积至少有半个足球场大。”7月18日上午,记者在烟厂花园走访时,今年60多岁的陈师傅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在市城管局环卫服务中心工作的吴先生今年50多岁,从小在铁工院长大。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四个坑水面宽阔、水质很好。他从小在这里和小伙伴捉泥鳅,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可惜那时我没有照相机,未能留下‘四大坑’的美景。”张文明曾遗憾地写道:“六十年代,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潇潇细雨,箩面似的……夜晚来临,地冻天寒,树枝上很快挂满了一层又一层晶莹剔透的冰凌,长长的,满枝满冠。次日雪霁雨住,旭日东升,将满树的冰凌映照得犹如鸡血石般璀璨!”

据张文明在文章中的回忆,20世纪70年代,他调回家乡在铁路中学任教时,昔日的死水坑“四大坑”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了。随着城区的扩大、人群的聚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三个坑填逐渐填埋后建成了部队大院、铁路中学、漯河六院,最后一个坑慢慢成为垃圾和污水的集聚之地,不仅污染环境,也让附近居民怨声载道。记者在走访时,我市一名资深摄影师提供了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大概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初。照片拍摄了解放路西的一个坑,在育才路市场南的位置。

“四大坑”的巨变

据《漯河市志》记载:“烟厂花园位于漯河市铁东解放路与双汇路交叉口,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含山坡面积)。此处原是有名的‘四大坑’所在地,到处是臭气熏天的污水垃圾。1996年,市政府决定将此处变为绿地,于1997年底完成一期改造工程,总投资60万元。后由漯河市卷烟厂出资30万元取得命名权。”

如今“四大坑”已不复存在。尤其近年来在我市老旧小区改造、文化娱乐场所建设方面亮点频现,“四大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双汇路烟厂花园广场的开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商品丰盛的育才市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如今的解放路洁净开阔,两旁树木蓊郁、店铺林立……

随着“四大坑”淡出历史舞台,这里已经成为天桥街辖区居民购物、出行、游乐的场所。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