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记刚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共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我市的三国受禅表碑(序号173)、三国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序号174)和彼岸寺碑(序号1018)三通碑刻入选。身为漯河人的我由衷感到自豪。这三块碑我都曾临池不辍,对先贤留下的智慧结晶痴迷不已。现将其艺术价值略作归纳。
三国受禅表碑和三国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立于临颍县繁城回族镇汉献帝庙址内,是汉魏权力交替的见证。两碑均无书者姓名,传为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镌刻,世称“三绝”,故又称“三绝碑”。两碑同属隶书,碑文的笔画给人第一感觉为平整,是隶书法度化的结果。细细观摩会发现这种平整绝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力着于笔端,行笔沉稳,力透纸背。碑文中一些字略带楷意,楷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折刀头”的起笔,起笔藏锋后重按形成齐头的刀切面;笔画将要结束时,不同于汉隶书写形成圆润的雁尾再出峰,而是行到收笔处用力顿笔形成有棱角、有块面感的雁尾,再快速上挑出峰;捺笔更贴近魏晋后楷书的写法。
三国受禅表碑和汉代碑刻一样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其笔画上的修饰手法与金文大篆的象形性修饰手法不同,其装饰性表现得更为细微,体现在横竖的起笔收笔处、短小笔画的扭动上以及撇捺的弯曲程度上。全篇字形以方形为主,给人以威严之感。
为了彰显典雅庄重,三国受禅表碑打界格书写。在章法上,字体无论繁简都大小如一,横画均衡排叠的痕迹明显,字内空间分布均匀,文字结构规范、精美、端庄。
三国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以“方整峻丽”著称,相传是梁鹄或钟繇所书。此碑书风与三国受禅表碑相似,唯字形稍方,是汉末官制文字的隶书代表作,工整平稳,文字有向楷书转变的痕迹,开启魏晋书风,影响深远,是中国书法史上隶书发展高峰过后的“空谷回响”。
彼岸寺碑位于郾城区实验中学院内,又称“彼岸寺经幢”“龙塔古篆”,书者已无据可考,碑文书势锋锐、苍劲挺拔,记载了彼岸寺的兴衰和创建经幢的情况。通观全碑,其章法布局紧密,除去个别地方特意拉开一段距离“疏可走马”之外,其他部分多呈现出“密不透风”的紧凑感。碑文字体瘦长、上紧下松、潇洒自然,线条圆润劲健,结体匀称,风格独具。从师承上看取法二李(李斯、李阳冰),并深谙二李书法之真味,但学古又不泥古,将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融入其中。该碑具有铁线篆爽劲豪厉之神采,起笔逆锋圆润,行笔流畅,转折处略微抬笔,转合处将笔锋推出,蓄万千之力于纤细笔画中,形成瘦而不弱、润而不腻、清劲爽利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