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8月8日 星期

二十四节气和“三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24个节气名称中,有表征季节变化的“四立”,表明太阳运行极点和中点的“二至二分”,表现温度变化曲线的“三暑、二寒”,表示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成熟程度的“蛰、清、满、芒”,表达降雨、降雪时间、强度的“二雨、二雪”和表现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二露、一霜”。

《七言节气诗》(节选):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二十四节气中的“三候”指的是什么?

我国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六气”为一时(季),“四时”为一岁。由此,一年二十四节气就划分为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七十二候的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每个节气的“三候”,都是我国古代人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的现象进行了简洁的概括,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本报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