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变”92周年纪念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由此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2年过去了,经历过苦难的中华民族不仅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也更加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警钟长鸣,勠力自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不忘国耻、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今日“九一八” 请记住这七个“一”
92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请记住这七个“一”,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强我中华!
打响抗日第一枪——王铁汉
日寇曾经认为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却没想到有人违抗“不抵抗”的命令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这个人就是来自辽宁盘山的王铁汉。
据史料记载,“九一八事变”时北大营是王以哲第7旅驻地,王铁汉时任620团团长。
王铁汉曾说起,日本人进攻北大营时,上面不断传来“不许抵抗”的命令。于是,一场没有抵抗的屠杀开始了。为了带领兄弟们突围,王铁汉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命620团士兵待日军一走近就开火。
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宣言,号召全民族武装抗日。
92年前的9月19日,在沈阳皇寺路福安里3号,作为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这里发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以及之后一系列宣言的带动下,东北民众的抗日热情被点燃了。
一位心怀民族大义的校长——宁恩承
在东北天地惊变的那一夜,在东北军群龙无首不战而退的那段历史中,有一位校长心怀民族大义,当机立断,使出浑身解数保全了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等数千人,而自己则成为最后离开学校的人。这个人就是当时上任不到10个月的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
宁校长对东北大学数千名师生说:英国人有一传统,一艘船将沉没时,船上的妇女和孩子先下船上救生艇,其次是男乘客,再次是船上的水手,最后是船长。如果船长来不及逃生,就随船沉入海底。今天我是东北大学的船长。我向诸位保证,如果遇上危险,我是永守舵位,尽力让大家先逃生。
一首未出版就传唱全国的歌曲——《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锦绣河山沦陷敌手。此时,一首歌曲还未出版,就在民众及东北军中传唱,且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张寒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20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见当年这首歌曲的流传对中国人民抗战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支英雄部队——东北抗联
早在卢沟桥枪声响起之前,在距党中央千里之外的东北大地,始终活跃着一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他们曾一度拥有中国工农红军第32、33、36、37军等番号。不过,这支红军部队后来的名字更家喻户晓——东北抗联。
14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联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英勇战斗,前仆后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光复东北、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十余万次,牵制76万日军,消灭侵略者18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封母亲的遗书——“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
“九一八事变”不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赵一曼舍子从戎、奔赴东北,带领一支游击队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红枪白马的英姿令日寇闻风丧胆。一次激战中,赵一曼受伤被俘。负责审讯她的日本军官,一边以药物治疗维持赵一曼的生命,一边软硬兼施进行逼供。赵一曼崇高的革命气节和无畏的民族气概始终让日寇一无所获。日寇决定将她处死“示众”。在赴刑场的列车上,赵一曼提笔给儿子写下了遗书:
我的亲爱的可怜的宁儿,妈妈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什么是牺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妈妈的怀抱里;而在今天以后,妈妈却只能留在你的记忆里了。我亲爱的儿子,妈妈对得起你,因为妈妈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儿子,妈妈又对不起你,因为你还要艰难地活着。赶快长大成人吧,我的宁儿,长大成人之后,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从容就义,年仅31岁。
一场正义的审判——沈阳审判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先期潜伏的小分队和苏军一起发起进攻。日军东宁要塞守军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斗落下帷幕。
1956年4月,中国政府成立特别军事法庭,于当年六七月间,分别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山西省太原市两地开庭,对45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其中,日军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长官武部六藏等36名战犯均在沈阳审判。
在沈阳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国际社会审判日本战犯的延续,也是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总结。原载《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