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南广场举行的运动会。(资料图片)
▲现存的主席台。本报记者 郝河庆 摄
■本报记者 郝河庆
如今的双汇广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曾被称为漯河市人民广场、漯河市人民体育场、漯河市田径场等,老漯河人称之为“南广场”,是我市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所。如今,南广场仅存的主席台历经风风雨雨,留下深深的时代烙印。
双汇广场位于市区文化路与建设路交叉口东北处,占地6000多平方米。9月下旬的一天早晨,记者来到双汇广场,看到健身、娱乐的人络绎不绝。双汇广场南侧绿树成荫,练太极拳的老者动作利落,跳广场舞的大妈舞步轻盈。
双汇广场东侧的田径场赛道上,有不少市民在跑步。赛道内场是足球场,南侧是篮球场。此外,还有乒乓球、门球等场地。
田径场东侧中间位置是主席台。尽管目前因维修被一米多高的挡板封闭,依旧挡不住主席台的高大。据双汇广场工作人员介绍,主席台是砖混建筑,长14米、宽6米,台面高1.5米,屋顶高8米。记者看到,主席台后面是一排平房,墙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标语仍在。
“我们刚参加工作时这个主席台就有了。”在主席台北侧门球场打球的几位大叔大妈对记者说,当年的南广场经常举行各种集会:禁烟禁毒宣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会、对犯罪分子进行公审等。
此外,这些老人对当年举办过的大型体育、文化、商贸等活动也印象深刻:全市各种大型运动会,民兵高炮训练,物资交流大会,瓷器、服装、书籍等展销会……特别让这些老人开心的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春节过后,划旱船、踩高跷、耍狮子、舞龙……这些民间艺术表演团队都会到南广场表演、比赛。
据介绍,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到夏天的夜晚,南广场人流如潮,是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人们把凉席铺在草地上谈天说地,孩子们在一旁嬉戏打闹,城市夜生活在此开启。
我市民俗专家张文明所写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南广场,顾名思义,设在河上街的南段。20世纪50年代的南广场很是空旷,只有一个土台子矗在那里,椭圆形的跑道。1954年春季,南广场成了漯河市举行物资交流大会的地方。整个南广场热闹非凡、人流密集,摆满了地摊,唱着大戏,真真对应了主席台那副‘城乡互助,物资交流’的对联。”
《漯河史志》记载:“1952年在南马路(现市区人民西路中段路南)辟建。设坐南朝北主席台一座。1974年扒毁,改建为坐东朝西。面积18500平方米,四周有铁栏杆,东西两侧筑有三阶看台,可容纳观众4500人。”由此可见,从1952年起,我市的体育事业开始快速发展。现存的主席台建造于1974年,距今已经有49年的历史。
据市体育运动学校负责人回忆:“20世纪70年代,南广场建了400米的煤渣跑道。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漯河体育工作者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由于田径成绩突出,我市在1983年、1986年、1990年、1994年多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据介绍,2000年,漯河现代化体育综合设施——市体育中心投入运营,双汇广场退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舞台。
如今的双汇广场花团锦簇、草木葱茏,成了人们休闲健身的场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双汇广场的主席台都曾是漯河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