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盈
近日,漯河籍作家周瑄璞历时两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芬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瑄璞说:“我的力量或许有限、能力也许不足,但我一直在努力书写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真诚地表达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我想通过我的写作告诉世人,中国人曾经这样生活。我想让大地上默默度过一生的那些乡亲被更多的人看到。”
小说聚焦河南颍河边一对在贫困中艰难成长的兄妹,着重讲述烈芳等女性跌宕起伏的命运,描绘了一个大家族中四代数十人的众生相。作者以充满美和善的笔触书写小人物的奋斗历程,以淋漓尽致的鲜活细节再现中原乡村从20世纪70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作者将家族之间互相帮衬、血浓于水的亲情付诸文字,其对故乡深厚质朴的热爱与眷恋令人动容。据悉,该书是目前为止第一部由女作家创作、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作品。
《芬芳》延续作者一贯的风格,将女性人物作为刻画重点,写她们的发芽、开花和收获,写她们如同土地般芬芳的日常生活。她们虽渺小、平凡但善良、坚忍,扎实走过生命历程,对家庭、社会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作者以诗意、细腻、丰满的笔触记录乡村发展之路,记录乡村儿女的奋斗故事。周瑄璞表示,《芬芳》是自己一贯的文学理念的体现——就是对那片土地和笔下人物的热爱、对生活与人间的眷恋。这曾体现在她的小说《日暮长安远》中的大烈和罗锦衣、《多湾》中的季瓷等人物身上。这些人物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她欣赏的女性。她们虽然一无所有,却一往无前地为生活打拼,执着、坚强、勤奋,有着不竭的动力与热望,像大地一样温厚包容,永远不知疲倦。
说起《芬芳》的创作契机,周瑄璞说,自己对小说中的故事都很熟悉。作为作家,其实不用虚构、编造什么,睁大眼睛观察、及时记录就行了。这本书,她只不过是把四面八方很多人的故事集中在一条“过道”里了。这些故事都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或许正是因为作者所具备的深厚的乡村生活积累、扎实成熟的文学表达和敏锐独特的时代洞察力,才让《芬芳》具有了较高的文学品质。作品以充满美善的笔触、真实的生活描述,试图唤起尘封的记忆回望峥嵘岁月,记录乡村变迁中家乡亲人的命运走向以及普通小人物的奋斗之路。
《芬芳》以扎实的生活体验和采访为基础,在对故事发生地几十年发展历程的描绘中运用了当地特色语言。这些语言也被单独整理出来,以卡片的形式附在书中。对于小说中的方言,周瑄璞表示,方言会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方言的魅力在于似懂非懂之间。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需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的。某个方言词汇第一次出现时读者不懂,第二次出现时还是不懂,第三次出现时就会有点懂了。所以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不需要每句都去注解,要相信读者的领悟能力。千百年来,那些流传下来的方言非常雅致。比如啰唣、觳觫、精细、日西、天待黑等,既好听又文雅,在我们老家还经常被人们用着。”周瑄璞说。
本书中还有大量关于当地特色美食的描写。比如芝麻叶面条、胡辣汤、菜馍、咸食菜、蒜面条、红薯糊涂……对于外乡人来说,这些美食意味着新鲜、好玩,看到作品中的描述,他们会忍不住想去尝试一下那热乎乎的、泛着香味的、让人垂涎欲滴的各种美食,也尝试一把当河南人的感觉。对于土生土长的人来说,看到这些食物的名字,脑海中就会出现一段儿时的记忆,或是在炊烟袅袅的家里听着母亲的唠叨和呼唤,或是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听着小贩的叫卖声……“吃一碗家乡味是对童年的时光最好的纪念。”周瑄璞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所谓的美食并不是有多好吃,而是童年原汁原味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