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郝河庆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三尺门作为地下通道,成为当时连接市区铁路东、西区域的唯一通道,方便了群众出行。寒来暑往,时光荏苒。如今三尺门已走过两个甲子的漫长时光,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12月9日,记者沿万祥街由东向西走去,经数百米就看到三尺门。三尺门东接万祥街西口、西通公安街北段,铁路下的通道长约50米。
记者在三尺门东入口处看到召陵区天桥街道设立的宣传板块,介绍了三尺门的来历:“顾名思义,三尺门是仅有三公尺宽的一个涵洞。漯河人将其称为‘三子门’或‘三石门’。当初修建京汉铁路时仅用砖石在此处砌两道墙。因为跨度短,不需要安放桥梁,仅用钢轨枕木即可。”
据《漯河市志》记载:“1902年至1906年,修筑京汉铁路期间,在万祥街西端修建三尺门(铁路涵洞),南北宽3米、高2.5米,东西长49米,用于行人及车辆通行。”
三尺门虽然已走过两个甲子的时光,可至今仍在使用。“人民路、湘江路两座大型涵洞未建成前,三尺门是连接铁路东、西区域唯一的通道。”走访中,今年82岁的万祥街老居民郭天保告诉记者,以前人们从铁路东到铁路西,除了通过三尺门,还可以走两条“马鞍路”(翻越铁道状似“马鞍子”的大土坡),分别位于现在的湘江路和滨河路上。
网友“沙澧一翁”撰文回忆:“那个年代很少有机动车辆,主要的运输方式都是靠人力车(就是漯河人俗称的架子车)。显然,架子车翻越‘马鞍路’是非常艰难的事。于是,三尺门就成了沟通铁路东、西区域最繁忙的通道。”
京汉铁路通车后,三尺门附近成为繁华地段,形成了百年老街万祥街。豫庆、广兴、恒昌等几十家大转运公司都开设在大煤市街(现公安街)上,大同转运公司设在万祥街西口。万祥街还有粮油行、土产日杂行、干鲜水果行等商铺。万兴隆蛋厂、祥盛魁油坊两家大商铺也在万祥街。该街名称的由来就是根据这两家商铺的第一个字起的。
“20世纪60年代我当了铁路工人,搬到万祥街居住。从外地回来探亲,下了火车,要通过三尺门回家。”漯河民俗专家张文明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由于电灯不亮,三尺门里黑洞洞的,有点儿瘆人。抬头望望,头顶的钢轨枕木亦是黑乎乎的。道路不平,深一脚浅一脚。”
居住在市区解放路万庄村的市民万玉峰说,虽然现在城市交通越来越便利,有了人民路涵洞、湘江路涵洞、滨河路涵洞等,但他最常走的还是三尺门。“每次从这里经过,总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里面,能勾起很多记忆。”万玉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