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晓玉
洁面、热敷、打泡沫、荡刀、开刮……12月23日,在位于昆仑路的一间理发店,王芳正拿着一把修面刀为顾客进行老刀修面,技术娴熟、操作自如。
伴随着现代化的电动修面工具出现,如今似乎只有在一些影视剧中才能看到老刀修面的场景。但在王芳家,老刀修面手艺已传承近百年,全家三代人依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服务群众,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默默贡献力量。今年,王氏老刀修面技艺入选我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记者采访了这项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王芳。
今年40岁的王芳是召陵区姬石镇人。谈及老刀修面,她打开了话匣子。老刀修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专业的剃头修面工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必需行业。
“我爷爷少年时期就学会了剃头修面的手艺。他通过实践,对剃头修面的手法不断进行改良,研创出王氏老刀修面技艺。20世纪30年代开始,为了养家糊口,我爷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四处赶集,给人们剃头修面。担子的一头是火炉、脸盆,另一头是带抽屉的小柜子,里面放着推子、剪刀、梳子、刮脸刀等工具。”王芳说,因为爷爷的技术好,王氏老刀修面在十里八村深得人们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剃头修面成为服务行业之一,逐渐开始室内经营。1962年,王芳的父亲开始学习家传的剃头修面手艺,后来在郾城区开了一家店,为周边群众提供剃头修面服务。“虽然很辛苦,但我父亲非常喜欢这项工作,还经常参加行业内的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王芳说,她从小就给父亲打下手,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门手艺。16岁时,她正式跟随父亲学艺,很快便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老刀修面技艺传承的接力棒。
一个小姑娘给人理发、刮脸、修面招来了众多人的嘲讽。从业初期,王芳经常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但她没有退缩、放弃,反而在技艺上更加认真钻研。她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和经验积累。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修面工具她用得得心应手。修面是手艺活儿,王芳会根据顾客脸型不同,从不同地方开始行刀。高超的技艺让她很快收获了一批“铁粉”。
王芳介绍,王氏老刀修面以手腕灵活、运力自如、左手配合、剃刀放平为技术标准,有清洁、热敷、须泡、刮面、剃油脂、洗眼、清洁鼻毛、敷面膜、头部按摩和涂护肤品十道工序。采访时,记者看到,顾客走进店里,王芳先拿起毛巾进行搓洗,然后将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顾客脸上,把毛发焐软。片刻过后,王芳拿着刮刀上场,刀贴着顾客的面部线条剃除胡须、汗毛,一会儿工夫便修得干干净净。顾客闭目养神,很享受整个过程。
“王氏老刀修面用的刀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刮刀,不是一次性刀片。”王芳说,她从业已20多年。在继承老一代传统修面技艺的基础上,她又先后到北京、上海、山东、广州等地拜师学艺。如今,王芳结合现代人的需求,融入家传老刀以外的现代工具,创立了“新国风”修面技艺。这让老刀修面技术不再是男人的专属,还能用轻柔刀法为女士修面。洗面奶清洁、消毒毛巾热敷、热喷器除油脂、眼药水洗眼、酒精消毒清洁鼻毛、面膜补水、头部按摩、脸部按摩等,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修面技艺深受广大女士喜爱。
“用传统修面手艺让现代人也能够感受老一辈修面刮脸时的舒适和放松。”王芳说,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容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使顾客在享受美容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现在每天都在琢磨怎样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更多人,让祖传的老刀修面技艺更好传承下去。”王芳说,她已授徒百余人,不少人已经开店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