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2023年12月29日晚,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旅局主办的“穿乐九千年”——中华古代音乐复原专题展暨2024漯河市新年民乐赏听会在市豫剧艺术中心举行。
赏听会在贾湖骨笛演奏的《远古的回响》中拉开序幕。整场音乐会分为“礼乐肇始”“汉唐华章”“宋风雅韵”三个乐章。序曲《远古的回响》以距今9000年的贾湖骨笛与陶埙、陶鼓、陶缶、陶响器相结合,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文明初始的乐歌。
第一乐章“礼乐肇始”——《诗经·清庙》《诗经·子衿》等经典篇章以编钟乐合奏、诗经吟唱与先秦音乐文物组合的形式呈现,再现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先秦礼乐的庄重。
第二乐章“汉唐华章”是赏听会的一大亮点。汉代舞蹈《七盘舞》中,舞者灵动的身姿与鼓声、盘声完美融合,再现了汉代画像中乐舞宛若游龙之风貌。古琴曲《流水》是一首极具表现力的乐曲,充分运用滚、拂、打、进、退等指法及上、下滑音,生动地演绎了流水的各种形态。唐代乐俑复原的《瑞鹧鸪》乐曲以曲项琵琶、十三弦筝为特色乐器,展现了唐代中原音乐受西域影响的独特风格。
赏听会的结尾部分,大提琴与古乐器合奏《鸿雁》和《欢乐颂》,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创作精神。两首乐曲为观众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将整场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悠扬的骨笛、浑厚的编钟、空灵的埙、轻柔的瑟……声声入耳的古乐之声重现中原盛世。演出结束,现场观众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这个让在场观众一见倾心的乐团是华夏古乐团,2000年由河南博物院组建,是国内唯一以中原地区出土音乐文物为依据,继而开展乐器复制、乐曲编译和演奏的古乐团。他们对中原地区古代乐器、服饰、乐曲以及演出场景进行复原重构,经多年艺术实践与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古代音乐文化品牌,成为河南宣传中原古代音乐的文化名片,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让展厅里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来‘唱歌’,让文物来‘奏乐’。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团队从未止步。”贾湖骨笛的演奏者、华夏古乐团笛箫首席演奏者贺小帅说,贾湖骨笛因出土于舞阳贾湖遗址、以丹顶鹤尺骨钻孔制作而成得名。据馆藏资料显示,这是一支来自于9000年前的笛子,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所有藏品中“年龄”最大的文物,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
就是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文物,复原之路却异常艰难。
“以前乐团试过用树脂、骨粉复原骨笛,但吹出来的声音效果不尽如人意。”贺小帅从2006年入团开始就参与骨笛复原工作。直到2018年,团队才找到类似的动物骨骼标本,进而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作方案,此时距离团队立项研制骨笛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然而,为了找到合适的骨笛制作人,他们又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制作过程只有三四个小时,准备工作却有十几年。”全程参与制作的贺小帅见证了贾湖骨笛的“重生”——“尽管仍有瑕疵,但音高、音色已经十分接近馆藏的贾湖骨笛了。”
“动手复原古乐器、进行演奏,还要做音乐考古、学术研究……这是华夏古乐团的日常。”贺小帅听过专家吹奏贾湖骨笛的录音,他忍不住遐想联翩:骨笛出土时在墓主人的左侧股骨,难道墓主人真的是考古学家推测的“巫”?贾湖先民希望通过这笛声与天地沟通?部落酋长使用骨笛发号施令?还是9000年前,繁星垂于四野的夜晚,贾湖先民围着篝火、饮着美酒,伴随着骨笛悠扬的曲调载歌载舞?
贺小帅正是带着这么多的遐想,用复制出的骨笛一边努力练习吹奏技艺,一边摸索古曲古调。“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的过程。”他说,正是在一次次的摸索和研究中,自己对骨笛的演奏有了不同的看法。“以前是为了演奏而演奏,现在是为表达而演奏。用音乐的语言与贾湖先民进行灵魂的对话。”贺小帅说。
“今天到漯河演出,使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复制品将先民的天籁再现给观众,我内心很激动。”贺小帅说,他会继续寻根贾湖、赓续文脉,让骨笛在新时代发出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