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杂技剧是“杂技”与“剧”的有机结合,是杂技艺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进行变革和创新后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因添加了舞台情境、事件情节、角色扮演等艺术元素,杂技剧得以以更加完整、更具内涵、更富人文性的状态呈现给广大观众,绽放更加灿烂的艺术光彩。
杂技剧有以下特征:一是鲜明的主题或故事情境。二是杂技剧中的演员除了要进行技巧展示之外,还要通过造型、表情和动作来塑造角色形象。三是杂技剧中的舞美(即舞台美术,是通过灯光、服饰、布景和音响来烘托舞台气氛、刻画舞台情境、表现主题思想的有效手段)在杂技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杂技剧虽然没有戏剧语言,艺术手法也相对抽象,却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和主题性。
技与艺结合 让许慎文化绽放异彩
——访《〈说文解字〉随想》杂技剧编剧兼导演董争臻
■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2023年12月30日晚,市杂技艺术中心在市人民会堂试演杂技剧《<说文解字>随想》。该剧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杂技表演呈现出华美的舞台效果。市杂技团的演员以丰富的表现力、精湛的技艺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赢得了持久、热烈的掌声。
“大家都很激动!对我来说,结合本土文化创作杂技课本剧同样是首次。”《<说文解字>随想》杂技剧编剧兼导演董争臻说。
作为杂技剧编剧、导演,军旅艺术家,一级演员的董争臻,曾先后担任原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副团长、原中杂协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杂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评委等。
从2017年至今,董争臻先后编创了11部大型杂技剧,有革命题材的《渡江侦察记》《战上海》《山上那片红杜鹃》,有大型谍战魔术剧《明家大小姐》,有工业题材的《大桥》、国防建设题材的《兵工厂》、人物题材的《聂耳》,也有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东方有竹》等。其中《战上海》获2022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聂耳》《明家大小姐》《大桥》等5部剧目获2023年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奖。
董争臻介绍,如今的观众已不满足于到剧院只欣赏杂技了。用杂技表演融合故事来承载剧情、阐释某种价值观成为新的表演形式。于是,杂技剧应运而生。
“优秀的杂技剧既要表现高超的技艺,又要通过技艺展现合乎逻辑的剧情,二者自然融合、相辅相成。”董争臻介绍,“我是杂技演员出身,年轻时经常边练功边学习。长年累月的积累是我创作杂技剧的坚实基础。”
杂技剧《<说文解字>随想》的创作是董争臻的又一次创新。“从革命题材、工业题材、人物题材到历史文化题材,这又是创作上的一次跨越。”董争臻说,当时他受河南省杂协领导的委托,编写两部杂技剧,其中一部是有关《说文解字》题材的。
在董争臻看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如何把一部典籍融入杂技、创作成杂技剧?董争臻认为,要读懂、读透《说文解字》这部经典并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2021年夏,董争臻来到漯河,多次到许慎文化园参观调研,拜访名家、查阅资料。他对漯河有着深刻的印象——“漯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脉绵长的城市,市民纯朴热情。当我漫步在沙澧河风景区和漯河的大街小巷,看到市民生活安逸、幸福感满满,我也融入了这座城市。正是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使我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董争臻说。
2022年,《<说文解字>随想》剧本初稿完成,被列为河南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文艺创作项目。“《<说文解字>随想》是中国首部用杂技艺术演绎汉字的大型系列课本剧,在杂技剧中不失为一部独辟蹊径的作品。”董争臻介绍,该剧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尊重历史却不拘泥于历史的创作原则,着重讲好故事,同时用年轻人的观赏视角去构建故事情节,意在引发年轻人对汉字文化的关注。该剧从一个师范学院研究生在其毕业论文答辩中所展示的一套教学新范式引入剧情,结构巧妙、寓教于乐、深入浅出,首次尝试用系列杂技课本剧的样式进行创编,用故事解析字意、演绎情景,同时辅以魔术幽默滑稽的元素,人物故事与戏剧冲突并重,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作品。
“戏剧要讲故事,塑造人物;杂技则呈现杂技演员的技艺。两者能不能巧妙结合是杂技剧取得成功的关键。”董争臻说,《<说文解字>随想》杂技剧中有多个为该剧量身打造的高难度杂技,如“筛子舞+手技扔传筛子”“独轮跳碾石磙”“蹬鼓”“帆上四人技巧”等,贴合度较高。
“还要感谢漯河市杂技艺术中心的杂技演员。他们意志坚定、热爱杂技事业,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董争臻说,他们将继续打磨《<说文解字>随想》这部杂技剧,希望能通过令人惊艳的杂技把许慎文化传递给观众,让更多人从中感受到时代脉动与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