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明
我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著作,其代表作《呐喊》《彷徨》及杂文集更是读过多遍。最初,我对《鲁迅日记》的第一印象是记流水账,简单而无味,因此就没有再涉猎。十余年前读《鲁迅全集》时也有意跳过这部分没有阅读。临近花甲之年,看到书架上的《鲁迅全集》,我不由得想弥补当年的缺憾,谁知一读竟是另一番感受。《鲁迅全集》第十四卷“日记”部分(1981年版)的900多页内容,我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读完了。
掩卷遐思,鲁迅先生的形象确实平凡而伟大。从“日记”的点点滴滴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宽广胸怀、博爱之心和责任担当。他不再单单是我心目中横眉冷对、疾恶如仇、同情弱者、伸张正义的勇猛斗士,更是一位有人情味、重情义、有担当、富有情趣的可敬长者。
鲁迅先生是个家庭责任感很强的人。他“日记”中不间断地记录着往家里寄钱的事。刚迁居北京时,生活艰难,先生一月也就五六十元钱的收入,后来定居上海则是每月一百元。无论收入多少,先生就算暂借也要保证家用。尤其是其二弟周作人刚回国时,其三弟周建人也在上学,家庭开支巨大。鲁迅担负起了长子的责任,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支援家里。后来,购买八道湾房产时鲁迅先生出了大部分钱,花了几千银圆,也因此欠下了不少债。但他宁肯自己节俭,也要无私支援两个弟弟。
鲁迅先生是个博学的人。且不说他曾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国文教授,单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古集序跋集》《译文序跋集》这几本学术论著,也是至今文学研究方面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料。他对古砖拓、古碑帖、画像石拓片的收集研究可谓大家。他购买的书籍不仅有大量古籍,还有很多俄文、日文、英文、德文书籍;兄弟之间相互交流书籍以及友人之间赠送书籍、碑帖拓片的情景几乎伴随他的一生。鲁迅先生对我国木刻事业的支持体现了美术家的眼光和修养;鲁迅先生的大量译作、对青年作家在翻译方面的指导,显示出翻译家的胸怀和作为;鲁迅先生的书法高雅古朴、独具一格。鲁迅离开北平定居上海期间从事大量编辑出版工作,经常为北新书局、未名社和《语丝》《奔流》等审阅稿件,推荐优秀作品,培养文学新人。
鲁迅先生是一个重情重义且有生活情趣的人。鲁迅先生有过不少朋友,交友众多,在“日记”中也记录了和朋友之间的交往趣事等。他是个美食家,经常与朋友下馆子、品佳肴、享美味,无论在北平还是在上海、厦门、广州,都有不少这样的记录。他喜欢吃甜食,尤其在北平期间,隔三岔五就要到商场买糖果。因此,鲁迅先生经常牙痛,看牙医也成了他“日记”中经常出现的内容。闲暇时,他同样也与家人一起看电影、吃冷饮,享受着家庭生活的美满幸福。
读《鲁迅日记》,我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认识更具体、更实在、更真切了——好像先生就在自己面前。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交往起居、他的人格品质,使他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清晰。读《鲁迅日记》,我也“认识”了更多的人,如蔡元培、高阆仙(高步灜)、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傅斯年、茅盾、郑振铎、郁达夫等。读《鲁迅日记》,我对有些著名事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读《鲁迅日记》,我认识到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自己不懂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不断读书、思考、创新,才能够悟出新意、读出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