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23日 星期

拓古传今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李凯歌在进行金石传拓。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金石传拓被称为古代的“复印术”,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日前,我市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李凯歌的金石传拓技艺入选。李凯歌从事金石传拓20多年,熟练掌握平面、高浮雕、摩崖石刻、印章边款、古泉等传拓技艺,制作了数千张拓片,用纸与墨再现文物原貌,为我市部分史料的收集考证和查阅作出了贡献。

传拓又称捶拓、拓印,是传统文化中复制和保存文献的重要技术。以纸和墨为材料,把青铜器或者石碑上的文字、图案、纹饰等用纸拓下来,以便于流传和研究欣赏。拓出来的作品叫拓片,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今年48岁的李凯歌是郾城区人。他爱好广泛,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2000年,我偶然接触到一名传拓艺人,看他制作拓片,觉得既神奇又有趣,就对这项古老的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我从基本技术入手学习传拓技艺。2012年,我拜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传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皓天为师,边学习边跟着他的团队从事金石传拓相关工作。”李凯歌告诉记者,跟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在郾城区创办了自己的传拓工作室,进行创作和教学。

1月17日,在李凯歌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很多文献类、古器类、碑刻等拓片。在一张方桌前,他熟练地将宣纸轻轻地覆盖在一块刻有龙纹的汉砖上,先用水把纸打湿、用棕刷扫压、排出空气,再通过捶打紧固,使纸张紧贴石刻凹纹,然后用蘸墨或蘸朱砂的拓包继续拍打……经过一系列操作后,砖上的龙就浮现在宣纸上。

“拓印看起来简单,实际对制作者要求很高,每个步骤必须很谨慎,需要极大的耐心。传拓过程中,上纸技术非常关键。要选择质地细腻、柔软而有拉力的生宣,并根据不同的器物选择干纸法或湿纸法上纸。上墨也是重要一环。要用蘸了墨的拓包反复击打墨板,等墨均匀后才可以上墨。”谈及传拓技艺,李凯歌滔滔不绝。

20多年来,李凯歌进行了数千次传拓,用制作精细的拓片留住文物神貌。其中,他制作的宋代铜镜蹴鞠图、汉代高浮雕大砖刺虎玉璧图、清乾隆重修临颍城墙记事碑、于右任书丹梁冠英祖茔碑、召陵区普照寺北魏造像碑、金代尚书礼部牒碑、裴晋公祠碑等拓片,在考古和古籍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留存与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资料辅助。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李凯歌总结出“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的二十字传拓方法,及“因碑用纸、因纸用墨、因碑施艺、因纸施拓、因天施拓”的操作经验。他结合擦拓、扑拓、揉拓、点拓等技法,既做到了拓片精良、唯美,又使“因拓损碑”的程度降到了最低。如今,他的金石传拓技艺已日趋成熟并形成独特风格。

在潜心制作拓片的同时,李凯歌还将自己的工作室申报为“古韵凯歌金石传拓技艺传习所”,开展社会培训和公益讲座,并走进校园及社区义务教学,让更多人了解金石传拓技艺。近年来,李凯歌还制作“彩拓”,把拓片做成客厅挂件、摆件等文创产品,让金石传拓技艺走进寻常百姓家。

“下一步,我将继续做好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深入研究我市的金石文献资料,为更好呈现漯河深厚的历史文化贡献力量。”李凯歌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