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对孩子成长来说,家长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会不自觉地把班主任当作最值得信赖的人。这份情感既赋予班主任被信赖的幸福,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4月,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其中的亲子运动“投石过河”项目,每班要求5名学生与家长一起报名。女生欣欣跑到我面前小声说:“老师,我要报名参加。”我听了,心里一颤。我知道她的情况:欣欣的父母在北京工作,她一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欣欣能主动来报名,内心一定挣扎了很久。
晚上,欣欣的妈妈在钉钉上对我说:“李老师,我非常珍惜这次亲子活动的机会。我马上向公司请假,跟欣欣一起参加活动。”就这样,欣欣和妈妈一起参加了比赛。看到母女俩快乐的身影,我无比高兴。比赛一结束,欣欣的妈妈就乘高铁回北京了。运动会结束后,我开始偷偷观察欣欣,发现她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上课时回答问题也积极了,整个人的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活泼、快乐。我也在课堂上多提问她,课下与她多交流。她的性格开朗起来,眼里有了亮光。
经历这件事情后,我不断思考:学生白天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时间多于家长,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造成的。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变化。不难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性格迥异,而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没有自信心,胆小、谨慎,甚至有自卑、孤僻的心理。这种消极情绪会影响到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成长时间最长的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都不能缺席。亲子陪伴关乎孩子的一生,家长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感受更为重要。儿童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认可,想要证明“我是被爱和被关注的”。因此,父母的陪伴要建立在读懂孩子的基础上,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正向感染力的家庭环境。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要时刻关注每个成员的动态。课堂上,每名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不同。我会积极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引导那些性格内向、容易害羞的学生融入学习活动,让他们被大家庭的温暖和爱包围。每个课间,我都在留意学生的身心变化,关爱每名学生。通过多方位的引导,学生逐渐愿意与我分享自己的事情,班级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懂得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