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2月25日,源汇区问十乡陶桥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锣鼓喧天——该乡第三届民间艺术大赛在这里举行。
演出现场,随着音乐响起,陶桥村广场舞队十余名女队员身着红色“战袍”上场,精神饱满,动作整齐划一。她们随着音乐舞动,不断变换队形。场外,观众沉浸其中,不时为她们精彩的表演送上掌声、欢呼声。
“为了呈现最好的状态,队员排练了一个多月。节目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重在参与。”比赛结束后,陶桥村广场舞队负责人、陶桥村文化专干张会告诉记者。
“跳舞能强身健体、增进邻里感情。我们每天晚上吃了饭就来这儿跳跳舞、唱唱歌,感觉更年轻、更健康了。”广场舞队队员王女士说,她是一名“80后”宝妈,平日里除了准备一日三餐、接送两个孩子,一天内有四五个小时没事干。当张会找到她,说村里成立了文化合作社,要组织大家跳舞的时候,王女士很高兴。自从参加了文化合作社,她的空余时间都在学习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充实了生活,精神状态好多了。广场舞队的大多数队员情况和王女士相似,因为照顾家庭而放弃了上班。陶桥村文化合作社的成立,为她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陶桥村文化合作社还有书法、绘画、戏曲、民间艺术等合作分社。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很开心。”陶桥村文化合作社社员陶景灿告诉记者,他平时爱唱戏,戏曲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的戏曲爱好者闲来无事就聚在一起唱两段。戏曲专业老师定期到村里授课,提升了大家的戏曲水平,吸引了周边不少戏曲爱好者加入。
“陶桥村借助文化阵地成立文化合作社,发挥本村状元文化特色,传承好家训,发扬好家风。村里组织各合作分社成员互帮互学,大力培养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引导更多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合作社各项活动,逐步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文艺表演、书画交流、读书分享、戏曲培训……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许多村民参与。前不久,陶桥村文化合作社被命名为2023年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陶桥村文化合作社社长、陶桥村党支部书记陶军华介绍。
陶桥村地处问十乡西北部,北靠唐河,与舞阳隔河相望,生态环境优美。明朝初期,陶桥村的先人自山西洪洞县行至唐河湾时,发现此处环境优美,三面环水,便在此处繁衍生息。因附近的唐河有座涨水没、落水现的石桥,故村子被称为陶桥村。后有申姓人迁移至此,陶、申形成村中两大主姓。相传,村子所在地曾是孔子游学讲学处。
在陶桥村,潺潺的小河、幽雅的游园、整洁的道路、宁静的小院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以“耕读传家”“博览群书”“勤学好问”等为主题的文化墙随处可见。
陶桥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人居环境示范村、漯河市生态文明示范村、漯河市美丽乡村等。“我们村风景优美,文化底蕴厚重,村民不比吃穿比学习。”陶军华告诉记者,该村一直崇文重教,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近年来,陶桥村先后走出了13名博士研究生、24名硕士研究生、近300名本科及大中专院校学生。
陶桥村文化合作社成立后,积极盘活村内古民居资源,将古民居打造成陶桥村文化大院,包含申进贤艺术馆、乡村振兴馆、综合培训室、农家书屋、党建馆5个场馆,总面积900平方米。如今,陶桥村文化大院被打造成别具特色的村级综合性文化合作社教育基地,为社员组织活动、培训学习提供了场地。
陶桥村文化合作社不断挖掘状元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文艺团队、戏曲团队、青年文化志愿服务团等团体发展迅速,文化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陶桥村文化合作社注册社员320余人。从陶桥村走出去的书画名家申进贤不仅为村里捐赠了《唐诗三百首》百米小楷长卷等作品,还定期到村里指导书法爱好者练习书法。书法家陶秋阳为村里捐赠了苏东坡《赤壁赋》拓片等珍贵的书画作品。
“乡贤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对发展好村文化合作社更有信心。”陶桥村驻村第一书记黄留洋表示,下一步,陶桥村将依托村文化合作社,进一步深挖陶桥村状元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教育体验等项目,促进“三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