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9日 星期

古城:承载厚重历史 传承淳朴民风

张国有展示在东不羹城遗址中出土的汉砖。

石头岭遗址


■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一湾秀水韵,千年古城风。舞阳县章化镇前古城村、后古城村古时为军事战略要塞,为春秋时期军事重镇东不羹城所在地。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如世外桃源般的千年古村落,探寻其背后的历史。

古城村的由来

综合史料记载,西周、东周时期舞阳境内有周王朝的小属国东不羹国、柏国、胡国。东周时楚国逐渐强盛,兼并了柏国、胡国、东不羹国。古城村这个地方属东不羹国。到公元前534年,楚国灭了陈国、蔡国,楚灵王重筑陈、蔡之城,封公子弃疾为蔡公,以酬灭蔡之功。公元前531年,弃疾(楚平王)筑东、西不羹二城。东不羹城位于今章化镇古城村,距离今舞阳县城50里。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古不羹,《史记》谓陈、蔡二国,不羹是也。”清《读史方舆记要》记载:“不羹,今河南许州襄城县东南有西不羹,又裕州舞阳县西北有东不羹城。”清乾隆十年《舞阳县志》记载:“古城在城北五十里北舞镇西,《左传》谓楚筑二不羹,屯兵以拒中夏,此东城也。”清道光十五年《舞阳县志》记载:“古城,在城北五十里北舞镇西。”

不羹城即楚王城,清乾隆三十二年《河南通志》记载:“楚王城,在舞阳县城北,楚平王筑。定陵城在舞阳县城北,《左传》谓楚筑不羹即此。”到了战国时期,不羹城改称定陵城。清《嘉庆南阳府志》记载:“夏为舞阳,周、春秋属楚,为东不羹,战国属魏,复名舞阳,别定陵城,为韩之界。”战国时定陵城仍在古城村,归属舞阳。西汉初年,置舞阳县、定陵县,历经东汉、西晋、东晋。古城村归属定陵县。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年),定陵地区已经被后燕国所占,其清河太守贺耕在定陵县城发动叛乱,后燕国王派大将慕容农前往镇压,杀死了贺耕,毁掉了定陵城。古城虽遭毁坏,但人类聚落仍存。

古城村,因地处楚汉所筑古城遗址,聚落延续数千年。陈姓在此世居,因建有楼房,曾名陈楼。后陈姓外迁,张姓迁入,曾名张楼庄。清道光《舞阳县志》记载:“灰河保辖有张楼庄。”后因居古城遗址南部,改称前古城。明代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曾名周庄。后因居古城遗址北部,且遗址南部有前古城(曾名张楼庄),故名后古城。

1956年属章化中心乡。到了1975年属章化人民公社,古城大队分为前古城大队、后古城大队。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村,属章化乡,为前古城村、后古城村。2017年乡改镇,属章化镇前古城村、后古城村至今。

东不羹城遗址

82岁的文物爱好者张国有是前古城村村民、古城小学退休教师,研究前、后古城村的历史近30年。记者在他带领下到东不羹城遗址。东不羹城为春秋时期楚国北方一座边塞要城,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东不羹为西周封侯国,赢姓,少昊后裔,为楚所灭,后楚平王筑城。内城三面基本依沙河顺势而行,略呈三角形。南城墙长2000米,东城墙最短约300米,北城墙和东城墙的一部分沿沙河南岸顺势而筑,城西北角有约500米长的石砌护堤,往西一直延伸。东不羹城位于沙河南岸,西不羹城位于沙河北岸的襄城县境内。西、南两面都有城墙的遗迹,当地百姓称之为外罗城、二道岭。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城毁,住所搬迁至现北舞渡镇。

“自战国至东晋,这里一直为舞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六国时期后燕的慕容农耕于定陵,毁弃此城。”张国有说。2000年,东不羹城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试掘,在城西北部发掘出五边形陶制涵管45段。出土有石斧、石铲、石磨盘、陶网坠、陶壶、陶罐、陶豆、铜镜、铜壶、铜箭头、铜带钩,古代钱币有五铢、半两、莽币货泉、金币,砖有子母砖、拱形砖、大汉砖、瓦当等。圆形的瓦当出土很多,有云朵纹饰的、有鸟兽纹饰的。

多年来,许多文物工作者在此考古发掘,从出土的文物及遗迹看,该城规模大、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对研究楚汉文化以及古代军事防御、供排水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石墓潭的传说

沙河水曲折蜿蜒,孕育出古城文化沃土;石墓潭静水流深,承载着千年历史传说。舞阳县志记载:“石墓潭,沙河南岸,紧依古城,石级砌底,东西长里许。”位于舞阳县章化镇后古城村的石墓潭深数丈,2500多年来,即使在大旱枯水期,这个深潭也深不见底,滋润着当地百姓。

关于石墓潭的由来,后古城村党支部书记魏淑红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传说:楚平王有子,凡父王交办之事他都是反向而为。楚平王自知儿子的秉性,临死前认为儿子一定会违逆自己的意愿,就让儿子把自己葬到最低的地方。按他对儿子的了解,事事都忤逆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把他葬在最高的地方。然而,他不知道儿子早对自己幼时的忤逆行为悔悟,决心不折不扣地执行父王的遗愿。他听说东不羹城水下有百尺深潭,便派人运来许多石头,在水下修建了陵墓,把楚平王葬在里面。

石墓潭上方的河堤上,到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记者沿着石阶缓缓而下,放眼望去,草木掩映之中,仍能看见一排排褐色的大石头。“这就是石头岭遗址,石头岭传说是楚平王用赶山鞭所建,又传是人用转滚方法从数十里外的叶县讲武台运来石头修筑。”魏淑红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巨石紧紧相连,石阶相错向南形成斜坡。小的石块有几百斤,大的石块有几吨重。河堤上,文化宣传栏一字排开。“这就是关于石墓潭的传说和石头岭的来历介绍。”魏淑红指着眼前宣传栏里的文字告诉记者。以前石墓潭在中原地区很有名气,离北舞渡大渡口很近,很多商人的车队过渡口后,向西走到石墓潭再歇息。

世代民风淳朴

前古城村、后古城村的文化遗存不止东不羹城、石墓潭。在前古城村的一条小路上,记者见到5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刻着:“皇清诰封夫人陈太君之墓”文字,立碑时间是嘉庆二十四年。

记者到张国有家,他拿出该墓碑的拓片。记者依稀看到上面有:“例授修职郎候选儒学教谕癸酉科选拔眷晚生孔广脉顿首拜题”“生子四长廷禄任淮安仓大使赠封迪功郎次廷士三廷贵四廷相俱轩轩霞举”等文字。

“发现这些石碑的时间是2013年。陈太君是清朝将军张永其的夫人。我是张永其将军的第十一代后人。”张国有告诉记者,“张将军有两个夫人,大夫人没有子嗣,二夫人陈太君就把大儿子过继给了大夫人,并教育大儿子要孝顺大夫人,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大夫人。陈太君教子有方,有功德心,她去世后,朝廷为她立了此碑。”

“陈太君教子有方的故事,在村里代代相传。”前古城村党支部书记张青夺告诉记者。

张国有还拿出了一块木制门匾,上面写着“德寿”二字。“这是清朝舞阳籍书法家孔广脉为张家书写的,‘皇清诰封夫人陈太君之墓’墓碑也是由他刻写的。” 张国有说,孔广脉与古城村(当时为张楼庄)有着很深的渊源,孔广脉幼时家贫,由古城村姑姑家抚养,名张武长,后归宗。10多岁即爱上书法艺术,20多岁时书法就闻名遐迩。孔广脉为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书写“浩气英风”匾额。“德寿”门匾据传是孔广脉为他姑姑祝寿时所赠。

沙河婉转千回,从古城村北部流过,滋润着千年古城,寨河环绕,秀水绿林。近年来,舞阳县把古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列入舞阳县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以“楚王行宫”为主题,围绕古建筑文化,对东不羹城遗址及楚平王墓石墓潭进行开发保护。章化镇政府非常重视古城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在村级建设规划中,拟把文物收集起来,保护历史遗存,建设古文化展馆,培育文旅一体的新经济增长点。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