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晓甫)端午临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河沿李村河堤上阵阵艾香扑面而来,村民正在忙着收割艾草。“在镇党委的启发下,我们针对村内征迁土地多、农耕用地少这一困境,学习先进省、市经验,在河堤荒地上发展艾草种植业,实现集体经济由‘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留安告诉记者。
“五星”支部创建以来,黑龙潭镇将“产业兴旺星”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重点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理思路、想对策,先后涌现出河沿李村、老应村、西街村等“明星村”。
推进规模经营。该镇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全力推进规模经营。目前,全镇11个行政村共流转土地1.25万亩。其中,老应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土地流转,共流转土地2600亩,占全村耕地的60%以上;西街村整村流转土地800余亩。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力助推全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发展“一村一品”。该镇因地制宜,突出抓好“一村一品”,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链条建设。如今,老应村的有机小米、金丝皇菊、有机萝卜、新疆西瓜、红心蜜薯,西街村的火龙果、猕猴桃、甘蔗,河沿李的艾草,南街村的海棠花,土城王村的芝麻叶、女贞子、干豆角,坡杨村的大樱桃,生杨村的草莓等,已成为各村的闪亮名片。老应村建立小米石磨加工坊,实现“种植—收割—加工—包装—销售”一站式经营,种植的有机小米注册了“柳塔湖”商标。西街村利用现有的火龙果、猕猴桃等产品,发展“盛龙园”农家乐,打造集观光、采摘、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同时与周边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场地。
完善“双绑”机制。该镇积极推进“双绑”机制建设,依托村集体合作社,采取“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和服务,并进行统一收购。完善的“双绑”机制解决了村集体和农户农产品的销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