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国霞
6月6日上午10时许,在郾城区新店镇新店村北的田地里,许多农户正在地里浇水补墒。
有的农户用喷淋设备,有的用水管直接浇灌。而有一块近百亩的田地中,静悄悄地不见人影,走近看时,田间已是湿漉漉一片。
记者走进田里,只见土层间浅浅地埋着一根根黑色的直径在1.5厘米左右的水管,水管上每隔30厘米左右都有一个细细的小孔,有水珠不停滴到泥土里。这些小水管似田间的毛细血管,每隔50厘米就有一根。
“从远处看似乎地面不是很湿,但其实地里的墒已经够用了。”新店镇供销社负责人崔广才一边说,一边用手扒开水管下的土壤。向水管两侧扒时,只见水管一侧30厘米外的土壤已经被水浸透,再向下深挖,抓一把30厘米深处的泥土,手一用力握就能沥出水来。
记者顺着黑色的细水管向田中间走去,看到田中间有一根粗大的黑色水管,上面连接着无数个细水管,接口处还安装有控制开关。再顺着粗水管来到田间的水井处,只见水井上安装的这套设施,集抽水、灌溉、加压和加肥料于一体。
“铺设这些管网时也很简单,有专门的机械设备,能同时播种玉米和铺设管网,省时省力。100亩地10个小时左右就能浇完,而且还保墒。”崔广才告诉记者,这片用滴灌技术灌溉的近百亩的田地,是供销部门向农民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内容的一部分。滴灌是能够实施水肥一体化精准供给以及自动化控制的节水节能灌溉技术。滴灌采用塑料管道输水,管材轻便、结构简单、布设容易,实现了农业用水的精细化管理。
在道路的另一侧,新店村15组的村民赵淼看到用滴灌设备一晚上就能浇完近百亩地,吃惊之余下决心说:“现在不服科技不行!喷灌浇到麦茬上,下面就不容易浇透,而且一个小时也浇不了1亩地。明年我也要试试滴灌新技术,不但省钱还省心。”
“滴灌技术是我市推广的灌溉节能节水新技术,去年我们新店镇供销社在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中在全市首先试验成功,亩均增产300斤玉米,今年市农技中心和农业部门向全市推广我们的经验。”崔广才说,截至目前,仅郾城区就推广了2.6万亩灌溉新技术。“这几天,全市许多种粮大户到我们这里学习。我们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他们,希望能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