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宏冰
通讯员 魏鸿伟
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近年来,全市法院系统抓实诉源治理工作,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加快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深化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以更少流程、更优服务让正义提速、为群众减负。
用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2023年,我市法院系统56个集体和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服务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等8项工作得到市级以上领导批示肯定,促进家庭教育、反对家庭暴力好做法被写入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诉源治理
让纠纷止于讼前
“我们做调解工作时首先要态度诚恳,然后寻找双方的契合点,再趁机劝解双方,使双方互相让步,促成和解……”5月28日上午,在源汇区大刘镇南王村说理堂,源汇区人民法院大刘法庭庭长金立向村干部、人民调解员讲授调解技巧。
为基层人民调解力量“充电”赋能,这是我市法院系统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法院系统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诉调对接,让更多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讼前,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强化机制作用。健全完善人民法院与基层组织对接机制,联合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单位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在全市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均设立诉调对接中心和调解工作室,对适宜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的纠纷,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诉前调解方式解决。
强化多部门多元联动调解。以党委领导的多元解纷大格局为依托,积极构建以法院为主干,纵横联动、集约高效的多元解纷大平台,扩大多元纠纷化解“朋友圈”。
强化人民法庭作用。人民法庭位于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我市各县(区)人民法院人民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了解辖区司法需求,加强与司法所、基层调解组织及乡镇(街道)的有机衔接,整合多方资源,扩大司法张力,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强化法治宣传。围绕企业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在“漯河法院”微信公众号推出《普法在线》等栏目,为社会公众提供纠纷化解指引,推动矛盾纠纷从源头预防化解。
能动司法
让行政审判更有力
一审被发回重审率、生效裁判被改判率、生效裁判被发回重审率等5项指标在全省行政条线排名第一;源汇区人民法院上诉率为零,在全省排名第一……翻看今年以来我市法院系统行政审判工作的“成绩单”,数字喜人,成效显著。
“行政审判,一手托着官,一手托着民,做好行政审判工作责任重大。我市法院系统坚持能动司法理念,认真抓好预防和实质化解行政争议这一系统工程,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张永波告诉记者。
焦某、马某等19人诉某县人民政府要求履行征收安置补偿协议系列案中,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积极沟通协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主持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该系列案均未开庭,以调解方式结案。
一个程序解决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争议、保证审判质量,发挥裁判指引功能,达到判决一案、化解一批、规范一片的效果,是我市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目标任务。
近年来,我市法院系统不断提升政治站位,从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办好每一起案件,推动行政审判工作实现案结事了、双赢多赢。强化行政争议的诉源治理和多元化解,力促纠纷实质性化解。积极延伸行政审判职能,加强“府院联动”、法检联动,通过日常工作会商、召开联席会议、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统一执法理念和标准,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凝聚共识,从源头上促进依法行政,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今年1月至5月,我市行政再审案件11件,较去年同期降低400%。
今年5月下旬,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市人民检察院、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举办漯河市首届行政审判、行政复议、行政检察工作同堂培训,发挥法检司律沟通协调机制作用,凝聚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合力,共同为漯河法治政府建设贡献力量。
智慧建设
让法官办案更高效
如今,在我市法院系统,案件监管可在云端进行,裁判文书可实现智能评改,对于同案不同判的裁判系统会自动预警……市中级人民法院紧扣信息化时代脉搏,以智慧法院建设赋能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案件监管更透明了!我们在审判系统中嵌入了案件监管功能,明确要监管的案件类型,在结案时系统自动提醒法官报请院长和庭长监管,全程网上流转,每个环节的意见后台清晰可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苏建刚告诉记者,线上运转的案件监管系统,不仅划分了需要监管的案件范围、程序、方式、时限,而且能有效避免滥用监管权违规干预司法、谋取私利甚至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更智能,更高效!之前完成一份裁判文书的评改至少要几个小时,现在通过平台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提到现在的裁判文书评查工作,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刘冬凯赞不绝口。
他口中的“平台”是市中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发的“裁判文书质量智能评价”平台。在裁判文书质量管控实际操作中,面对大量的文书,传统的线下评查方式耗时长、效率低。2023年8月,该院梳理近三年我市法院系统数十万份文书数据,联合郑州大学创新研发出该平台。在评改文书时,平台根据裁判文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对文书进行打分,不仅帮助法官提高了评查效率,减少法条援引、病句错字等方面的错误,也为院长和庭长有针对性地评查提供了方向。
为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落实省高院关于人工智能辅助办案试点工作要求,今年4月底,上线“漯河法院数字化辅助办案预警”平台。该平台面向我市法院系统所有员额法官,将大数据分析方法引入审判管理中,一旦裁判偏离,平台会自动预警。上线“法官画像”系统,实时展现法官的工作业绩,追踪审判运行态势,用数据给法官“画像”。同时,上线“一案一码”系统,为每个案件制作二维码“身份证”,实现案件信息快速查询和全流程跟踪。
创新引领,让执行质效“优”起来。我市法院系统上线“审执衔接”系统,全面梳理打通程序壁垒,让申请人申请执行立案更便捷。通过点对点查询结果回传软件,由市中级人民法院集中查询被执行人不动产、公积金、社保、婚姻、户籍等信息,并将查询结果同步回传至案件电子卷宗,极大节省了工作量。
守正创新
让执行再提效
如何让更多“纸上权益”变成“真金白银”?近年来,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一次有效执行”理念,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司法满意度,推动执行质效提升。
突出执行强制性,促进执行效果提升。常态化开展集中执行行动,对涉民生、5万元以下的小标的案件,充分运用拘传、拘留等强制措施,切实提高执行到位率、完毕率。今年以来,共开展集中执行活动48次,拘传1005人,拘留387人,执行到位11.917亿元;针对被执行人难找的案件,依法启动临控措施,推动案件执结22件;成立打击拒执罪合议庭,移送拒执罪犯罪线索23条,以打促执提升执行效果。
建立终本续管机制,做实终本案件管理。出台终本案件管理细则,建立结案终本专员双审批,实现全链条监督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自动抓取案件信息建立动态终本库,配置终本案件专职管家,确保案件结案后仍有人管、有人问。同时,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市中级人民法院综合运用评比、通报、分包督导等方式精准指导、帮扶、监管辖区人民法院执行。规范案款发放管理,今年以来,我市法院案款发放案均用时为6.48天,比去年缩短4.84天。
扎实推进“交叉执行”“执破融合”,攻坚执行难案积案。对同一被执行人关联案件,通过协同执行、指定执行等交叉执行方式推进,减少干扰。打通执行与破产程序间的壁垒,对符合执转破条件的案件及时移送审查,清退“僵尸企业”,提升市场活力,优化营商法治环境。以公开促规范,主动接受监督,定期开展“执行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行监督员参与见证重大、疑难案件执行。
此外,执行效果还体现在执行评价上。申请人可通过微信“漯法执行”小程序,对已结案件进行评价、提出建议。组织人员对满意度较低的法官及时进行约谈提醒,对意见较大的当事人及时回访,将信访隐患化解在萌芽。
“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个永恒的主题,聚焦主责、深耕主业,我们将继续努力,奋力谱写‘高质高效、跨越发展’新篇章,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以更好的服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和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实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晓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