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6月24日 星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把握好几对关系


■王一鸣

当前,新质生产力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引发各方面热烈讨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处理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把握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源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突破。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从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使用,到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都重新定义了生产力质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呈现以人工智能为主体,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交叉融合、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从ChatGPT到Sora,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的技术突破已经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同时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基因组学、脑机接口等领域也在孕育新的重大技术突破。这些原始性、颠覆性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幅提升生产率,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随着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原始性创新主要通过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源头和底层解决科技问题,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颠覆性创新是基于新的科学原理和新的技术架构,通过持续的科技积累而形成的“爆发式”创新,推动技术和产业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从科技创新的规律看,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同样要重视“从1到100”和“从100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同时还需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现代工程技术创新。

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渠道不畅,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弱项。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上协同发力。一方面,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科学领域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实现更多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重大原始性、颠覆性创新实现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体系完备优势和应用场景丰富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供需对接和合理匹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把握好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源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需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但决不能忽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选择发展什么样的新兴产业,如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怎样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产业基础、科技条件和创新能力,不搞简单化“一刀切”。

当前,地方在谋划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往往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扎堆“热门领域”。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领域看,有28个省份提出发展新材料产业,27个省份提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5个省份提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同时有22个省份提出发展人工智能,21个省份提出发展生物制造,19个省份提出发展低空经济,18个省份提出发展新兴储能,呈现高度“同构化”现象。由此可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大部分省份的重点追逐对象。

事实上,传统产业并不一定是落后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同样可以焕发出新质生产力。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行业分布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左右,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基本盘。近年来,数字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5G+工业互联网”孕育智能制造新的应用场景,推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产品和装备迅猛发展,传统产业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近两年来,中国造船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仅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等方面跃居世界第一,而且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造船质量和效率的跃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在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协同发力。一方面,应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聚焦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同时,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一批未来产业,以应用场景为牵引,鼓励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探索、同台竞争,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另一方面,应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战略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网络等全链条多元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大幅跃升。

把握好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的谋划和推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通过行政力量来直接配置资源。从过往的经验看,由于各级政府依然掌握着大量资源,一旦政府认定哪些领域是新质生产力,往往会直接将资源导向那些领域,形成“一哄而上”,造成资源错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由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迭代快、资金投入大,在这些领域出现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会更大。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握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要从过去依靠行政力量抓要素供给和项目建设转向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抓政策供给和创新服务。政府的“有为”主要体现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支持长周期、高风险的科学工程和研究项目;加强对企业在竞争前环节研发投入的政策支持,落实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的政策;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渠道;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放宽新产业、新领域的市场准入;加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经营主体的外部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践证明,创新生态比创新资源更重要。因为资源是可以流动的,有了良好创新生态,创新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汇聚,创新潜力就会充分迸发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新型生产要素自主高效流动和优化组合,增强“有效市场”功能,特别是要严格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透明的商业规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创投、风投、众筹等创新金融业态,优质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供给。只要创新生态环境改善了,新兴产业的企业就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就会加快形成。据《北京日报》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