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6月28日 星期

陋室雅会


■仲 信

6月18日,友人电话告知,“赋能乡村振兴 书写山乡巨变”——2024年全省基层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仅剩最后一天了。那时,被俗务缠身的我才想起还有这么重要的一项活动。

6月19日上午9时赶到培训地点时,里面已坐满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基层作家。我在后面找了空闲的座位,看到冯杰先生坐在最后一排。他面前的桌子上摆放了一瓶纯净水、几张报纸。作揖见礼之后,讲座就开始了。

冯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文化大家。他的诗、书、画皆清奇雅致、自成一格,这也是许多人喜爱他作品的原因。

当日,《人民文学》编辑马小淘主讲小说创作。课间,于建华老师来电话说下午约了冯杰先生会面,问我能不能参加。我当然求之不得,当即应承下来。

平时,于老师约茶多去他那里。不料,当日他的茶室空调“有恙”,这四十度高温的天气怕是不能去了。我就将地点定在了我的一处闲置房,虽简陋,但可以饮茶。于老师说只为喝茶聊天,安静即可,无须求奢。

我做东,请的又是文人雅士,却不善茶艺。征得于老师同意,我又约请了许慎文化园的张晗女士来操作茶艺。

下午三时,和于老师一起接了冯先生到茶室。我正手忙脚乱地烧水、洗杯,张晗也及时赶到了。

问先生喜好什么茶,冯先生答:“对茶没有特别的要求,喝什么都行。”

于老师与冯先生是旧相识,却已经有十多年没有交集。两人相见后没有过多的寒暄,只简短介绍了彼此别后经历。两人都是书画鉴赏高手,落座后直接从书画谈起。茶室正中悬挂着赵丁红女士赠送的一幅《饮茶图》,恰是经张晗之手装裱。冯先生对画作及装裱反复赞许,书画自然而然就成了交谈的主题。

冯先生的作品集《闲逛荡·东京开封府生活手册》是一本以《清明上河图》为线索、专门研究宋人生活方式的散文集,每篇文章都从张择端的笔墨细节拓展开来。我也读过他的《非尔雅》和《鲤鱼拐弯儿》,语言诙谐有趣,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章章成典、饶有真味。三本书中插了几十幅冯先生自己的画作,也以日常读书或见闻为灵感,铺排有致、大俗大雅。

于老师几十年潜心书画艺术创作与鉴赏,也笔耕不辍,已经出版了几十册书画鉴赏专著。二人侃侃而谈,从民国遗老到当代翘楚,从海派大师到中原名家,郑逸梅、梅调鼎、钱君匋、丰子恺、吴丈蜀、启功。提起每个人的经历及作品,他俩如数家珍、兴趣盎然。

冯杰生于长垣,童年常常在滑县留香寨随姥爷姥姥生活,和著名文字学家于安澜算得上半个同乡。于安澜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培养了众多弟子。他们从于安澜又聊到李刚田、周俊杰、王海、王蕴智等中原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书法家和文字学家,对他们的成就也由衷敬佩;继而又忆及20世纪末英年早逝的刘顺,言辞间皆是唏嘘叹惋。

我是书画界的门外汉,只是因为职业的缘故参观过一些重要的展览,知天命之后喜欢逛博物馆,故也时常在丹青翰墨之间流连。听到这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我深感两位方家学识之广博、兴趣之高雅。也是在他们的谈论中,我才知道四十年前中原书画界掀起过一股改革创新的热潮。“墨海弄潮”确立了中原文化大省在全国书画艺术发展中的地位。正是前辈的开拓为今日之辉煌奠定了基础,后来者才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并开创了新天地。

茶香四溢、满室清氛,一席长谈,如沐春风,不知不觉到了分别时刻。因为冯先生还有公务,兴致正浓的雅会不得不戛然而止。于老师把随身带来的《世间风雅——洪丕谟 姜玉珍捐赠名家书画精品选》《兰州书画家图典》等书籍赠予冯先生。冯先生一脸诚恳,非要于老师一一签上大名。

离席之际,张晗感慨曰:“今日喝了两泡茶,一泡白毫银针,一泡瑞泉大红袍。茶润口,文润心,实为人生之幸事也。”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