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品行”是名词,指“有关道德的行为”,并举例“品行端正”。“品行”中的“品”指道德,“行”指行为。我们通过《说文解字》了解“品”和“行”的本义、梳理“品行”的形成过程,在汉字文化滋润中锤炼品德修为、培养高尚情操。
“品”字见于甲骨文,由三“口”组成但排列不一,小篆文字为上一“口”下两“口”的结构,隶楷文字承袭其字形。《说文解字·品部》:“品,众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属皆从品。”“品”是会意字,三表示多,“口”或认为是人口或认为像物形,三个“口”表示多。本义指众多,如《易经·乾卦·彖曰》中“云行雨施,品物流行”的“品”即是本义。由数量的多少引申指种类、等级的不同,如上品、极品;特指古代官员的等级,如一品、官品。由种类的不同引申指物品、器物,如产品、成品;进一步引申指辨别不同的事物,如品评、品诗、品茶。由等级的不同引申指人品性的差别,特指良好的品格,如品德、品质,此义较早见于《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虽情品万区,质文异数,至于陶物振俗,其道一也。”
甲骨文、金文“行”字像十字交叉路口的样子。本义指道路,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jìn)之”中“行”即是此义。由道路的排列状引申指行列、阵列,又引申指排行、行业、商行、银行等义。“行”表示本义和以上这些引申义时读作háng。道路是供人行走的,所以“行”引申出行走的意思,读作xíng。表示由行走义引申而来的意义时,“行”今均读此音。《说文解字·行部》:“行,人之步趋也。从彳(chì),从亍(chù)。凡行之属皆从行。”《说文解字》将“行”解释为行走义。由行走的状态引申指流动、流通,如流行、通行。由行走的动作引申指做、从事,如行礼、行医;特指能干,如“你真行”;引申指行为举止,如行动、行径;特指有品质的言行,如德行、品行等。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说“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赞美橘树的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可作为立身的榜样,表达了他忧国忧民、志洁行廉的人生追求。
“品行”一词见于清代周亮工《书影·卷三》:“遐之品行,照耀於一代。”这里的“品行”跟现代“有关道德的行为”的意义是一致的。“品行”将道德与行为统一起来,是内外一致的追求,是知行合一的境界。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性修养。《论语·先进》记载的“孔门四科”,排在第一位的是德行。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把“五常”作为做人的道德准则,后发展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成为传统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因素。同时,儒家还提出接人待物的行为准则:温、良、恭、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升华。
品行如何修炼?《礼记·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强调修身养性要坚持内省与外观相结合,从而获得知识、培养品行,才能“修齐治平”。
“贤才崇品尚,举世不随波。”古往今来,拥有崇高品行的人成为国人心目中的楷模。见贤而思齐,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古人的高洁言行和修养智慧,向新时代道德模范学习看齐,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有理想、有修养且品行端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