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河庆
针对人教版《中国历史》中关于“贾湖”的描述,我市一对父子“咬文嚼字”后发现有不妥之处,随后多次向出版社反映。6月28日,韩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许慎故里的漯河人,在使用汉字时更需要一些“咬文嚼字”的精神。
韩豪在舞阳县卫健委工作,舞阳县莲花镇人。他的儿子韩轶洲今年14岁,现就读于厦门市海沧区实验中学。韩轶洲幼年就开始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小学阶段,韩轶洲就读于许慎小学。得益于语文老师的培养,他逐渐爱上了写作。而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词达意要精准,所以他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特别留意错别字现象。小学五年级时,他看到校门口的一家门店招牌上写着“撒子”,就给店主反映写错了,应该是“馓子”;一个暑假,他在市文化宫附近的服装超市看到柜台上写着“结帐”,就提醒工作人员应该写成“结账”。
韩轶洲上小学六年级时,在班主任周进进和校长胡张伟的鼓励下,他挑选出多篇优秀作文集结成册,成了学校有名的“小作家”。韩轶洲还先后参加了厦门市科技创新作文大赛和漯河食博会征文活动,屡屡获奖,作品被《小作家报》、《今古传奇》(少年文艺版)等报纸刊物刊登。
据韩豪介绍,去年九月开始初中生活后,韩轶洲发现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相关史事”中有关于贾湖文化的内容。一向认真的他以“咬文嚼字”的精神,发现这段简短的文字中有可商榷之处。
第一处:“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原始村落遗址……”韩轶洲觉得“村落”表述不当,应改为“聚落”。因为参照《新华字典》或百度搜索“村”,“村落”概念形成较晚,8000年前贾湖人的生活状态应为“聚落”更妥。第二处:文中“贾湖居民”称谓不妥。贾湖遗址位于舞阳县贾湖村,而贾湖村是当代的行政村,此“贾湖居民”非现在的“贾湖居民”,所以这个表述也不贴切,应为“贾湖先民”或“贾湖遗址远古居民”。
起初,韩轶洲内心有疑虑但不能确定;后反复研读,感觉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就向历史老师、语文老师分别请教。老师鼓励他寻找准确答案。
据韩豪介绍,韩轶洲平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今年春节和家人团聚时,他提及发现历史教材中有用词欠妥一事。因这些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且经过层层审核才正式出版的,为慎重起见,韩豪找到教材,向一些贾湖文化学者咨询。多方咨询后,他支持儿子的观点。
之后韩豪拨通了出版社的联系电话,工作人员听了情况反映后,对“贾湖居民”一词作了解释;关于“原始村落”和“原始聚落”哪个用词更妥帖,工作人员答复要进行汇报后反馈。一段时间后,韩豪又一次拨通了出版社的电话,这次出版社工作人员答复,他们会向教材编写组相关专家咨询后再回复。
6月21日,韩豪再次拨通了出版社的电话,这次工作人员的回复大意是感谢韩轶洲同学提出的建议,但不要太较真儿,贾湖“村落”和“聚落”两个词都没有错。
采访中,韩豪向记者表示,漯河是贾湖遗址所在地,也是许慎故里。为了更好弘扬贾湖文化、传承许慎“咬文嚼字”精神,他将代表儿子向更多文字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求证,希望能使教材的表述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