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有人说将“愛”简化作“爱”,“心”没了,体现不了“愛”需要“用心”的深意。追溯汉字源流,这种说法与“愛”的本义及其演变脉络不吻合,并且“愛”之“心”并未省略掉,还存留在简化字“爱”中。
“爱”的小篆字形作“ ”,隶变后字形逐渐写作“愛”。《说文解字·夊(suī)部》:“行貌。从夊,㤅(ài)声。”“爱(愛)”是形声字,“夊”作形旁,表示其意义跟行走有关;“㤅”作声旁,表示其读音。“爱(愛)”本义指行走的样貌。行走的样貌怎么跟表示仁爱的意思联系在一起呢?原来,“愛”是“㤅”的假借字。清代段玉裁在“愛”下注:“心部曰:㤅,惠也。今字假愛为㤅,而㤅废矣。”《说文解字·心部》:“㤅,惠也。从心,旡(jì)声。”“㤅”是形声字,“心”作形旁,表示其意义跟心理情感有关;“旡”作声旁,表示其读音。“㤅”本义指仁慧,泛指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还引申表示喜爱、喜好、爱惜、吝惜等义。战国时期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甚㤅必大费”中,“㤅”就是爱惜的意思。因为“㤅”与“愛”音同。至少从汉代起,人们就借用“愛”替代“㤅”了,“㤅”逐渐被废弃。
“愛”怎么又演变作“爱”呢?原来是根据“愛”的行(草)书字形简化而来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所集东晋王羲之行书“愛”作“ ”,中间的“心”字书写作弯曲的连笔,后人将其用楷书的笔法简写成横笔就成了“爱”。宋刊《列女传》中已见这种写法。简化字“爱”中的“心”演变为横笔,不再保持字的本义构形,但是“心”的笔势仍在。因此,简化字“爱”中是有“心”的。这种将汉字行(草)书字形用楷书的笔法加以规范改写、使字形得以简省的汉字简化方法可称为“行(草)书楷化”。
原载《语言文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