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谭艺君
8月3日,在河上街景区非遗文创体验馆内的丁大军泥塑工作室,记者看到了市级非遗河上街泥塑传承人丁大军最新创作的牛行街系列作品。这组作品共二十余套,以写实的刻画方式再现了牛行街曾经繁荣的牲畜交易场景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人物造型生动有趣,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为了创作这组作品,我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研究当时人们的穿着打扮和生活细节。市摄影家协会也为我提供了很多老照片作为参考。”丁大军告诉记者,艺术来源于生活。牛行街有着百年历史,曾是全国的牲畜集散中心,骡马物资交流大会享有盛名。这些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尘封的历史,但在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承载着漯河人的美好记忆。他创作这组作品就是想艺术地再现牛行街曾经的繁华,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后,牛行街牲畜交易的一幕幕场景在丁大军心中渐渐清晰起来,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他潜心创作,全心全意地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以自己擅长的指尖艺术与百年老街牛行街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记者看到,作品《大生意》表现的是两个人在进行神秘的袖筒议价,他们不动声色地将手伸进对方的袖筒里比画着。一方手捏长柄铜烟袋,昂着头;另一方穿着对襟衣、粗布裤,眼睛仿佛在来回打探对方的神情。“袖筒议价是当时一种极具特色的牲畜交易方式。这套作品展现的是当时牛行街街头每天都上演无数次的场景。创作这个作品时我参考了很多老照片,然后把这些老照片中的人物形象经过艺术化的加工转化成泥塑。”丁大军告诉记者。作品《卖驴》中,卖驴的老汉摸着额头一脸后悔,仿佛在想:驴是不是卖亏了?买驴的人好像占了大便宜,拉着驴急于离开。丁大军将每个人物的表情刻画得都很生动,把其心理活动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臭棋篓子》反映的是人们闲暇时在马路边下象棋的场景。作品中共有4个人物,有站着的有坐着的,其中两人仿佛正因一步棋争得脸红脖子粗情,旁观者掩口而笑,表情生动形象。《打铁》《钉马掌》等作品勾勒出当时的市井生活画面——铁匠铺内老匠人正使出浑身力气挥舞着铁锤,而钉马掌的老师傅则表情专注地为一匹马钉铁掌。这些当时各行各业的小人物一颦一笑憨态可掬,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作品让人仿佛穿越时光,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一段牛哞马嘶的岁月,揭开了繁华的牲畜交易市场的面纱。
丁大军告诉记者,塑造这些作品所使用的胶泥是他在沙河边采集的河床沉泥。他将这些沉泥暴晒后打碎,用筛子过滤掉沙子和杂质,加水浸泡后再暴晒,晒好后经过多遍揉捏、摔打,然后掺入棉絮以增强黏性,于阴凉处放置半月,才能成为用于创作的原料泥。
今年47岁的丁大军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上街泥塑的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专业从事泥塑创作十余年。其于2018年入驻河上街景区非遗文创体验馆创办丁大军泥塑工作室,专门从事泥塑的创作、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