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实 习 生 薛子良
“作为中国汉字文化名城的漯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在我看来,许慎故里举办《说文解字》系列讲座意义深远。”8月5日,前来参加第十九期说文解字大讲堂暨名家讲《说文解字》系列讲座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邀请著名专家到漯河讲《说文解字》,既凝聚学术力量,也把对许慎文化感兴趣的人士吸引到漯河。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300多名汉字文化爱好者参加了此次讲座,现场感受许慎文化以及漯河传承汉字文化的氛围。讲座结束后,他们会把在漯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漯河弘扬许慎文化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到全国各地,进一步扩大许慎文化园以及漯河这座城市的影响。”王立军认为,说文解字大讲堂暨名家讲《说文解字》系列讲座应该形成长期机制、常态效应,进一步加大对许慎文化的传播力度。
谈及《说文解字》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王立军表示,《说文解字》历史功绩重大。它既是一部集成式字典,也是一部有着系统思想的学术著作。《说文解字》的问世,在汉代的文化背景下,起着正源清本、凝聚力量、统一共识的关键性作用。在那个时代,大家对汉字的历史不了解,望文生义,根据当时的隶书字形解释汉字的构形。许慎通过对比隶书更早的篆书、古文、籀文的讲解,使人们认识到汉字悠久的历史,认识到汉字的表意特征,从而能够正确地解读汉字和汉字文化。可以说,《说文解字》是沟通古今文字、走进古文字世界的桥梁。
许慎处在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时期,为了“解谬误,晓学者”,让人们了解文字的历史,撰写了《说文解字》,为当时的古文经学家提供了有力武器。《说文解字》成书之后,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形势发生了转变,古文经学家逐渐占了上风,对当时以及后来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当代来讲,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字是基础。就像《说文解字·叙》中说的那样:“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王立军认为,作为研究许慎及《说文解字》的专家学者,一方面要学习《说文解字》,另一方面要把《说文解字》的相关思想运用到现代汉字的整理、规划方面。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的时候,有很重要的系统性思想,现在专家学者在整理汉字的时候,也要引入这种系统化的概念,汉字的整理、推广、普及才能向科学的方向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是整个文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性工作。当代的文化建设,既要吸收借鉴外来的文化,也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构建中国的现代文化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许慎、研究《说文解字》,对当今的文化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王立军看来,漯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漯河市建设了许慎文化园,打造了这么好的平台,要把平台效应发挥出来,还要有更得力的措施,在长效机制上做文章。要建立辐射全国的有关汉字学习的研学基地,吸引更多对许慎文化感兴趣的人会聚漯河,让大家一想到许慎就想到漯河。有了这样的凝聚效应,就可以在社会推广方面打开一个通道,进一步扩大许慎文化的影响,发掘更多喜爱许慎、喜爱汉字的社会力量。从学术资源建设来讲,许慎文化园应该加强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组成一个像学术委员会这样的常设机构,让高校的相关专家参与进来,推动专家资源建设,加强学术力量,共同把许慎文化建设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情,形成研究许慎文化的推动力。王立军提出了他的设想——许慎文化园不仅仅是保护、研究许慎和《说文解字》以及汉字文化,还应该像岳麓书院这些著名书院一样成立许慎书院,长期持续建设,形成文化品牌。
王立军对漯河市许慎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许慎文化园在普及许慎文化、汉字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许慎及《说文解字》的学术著作,也把相关论文编辑成丛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他建议许慎文化园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把宝贵的纸质资源转化为平台资源、数字化资源,使更多喜爱、研究许慎文化和汉字文化的社会人士更加便捷地查阅使用。他表示,开发公益免费的平台资源,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同样具有深远意义。他希望许慎文化园尽早谋划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多管齐下,进一步提升许慎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漯河文化软实力。
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主任、国家语委科研机构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主编,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训诂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汉字学、训诂学和词汇语义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