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8月19日 星期

草编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王云峰和他的草编作品。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棕榈叶、芦苇、蒲草,这些材料在王云峰手中经过折、压、卷、绕等,就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8月16日,记者来到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盆赵村,见到了正在家里编织手工艺品的王云峰。

乌龟、丹顶鹤、蜻蜓、金龙……长长的桌子上,一个个惟妙惟肖的编织手工艺品让记者看得眼花缭乱。

“这些都是近期刚刚编织好的。”今年45岁的王云峰指着一个个手工艺品对记者说。

“我从小就喜欢观察小动物,时间久了,各种小动物的形态都熟记于心,所以编起来非常顺手。”王云峰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白天跟着大人编草席挣钱,晚上就尝试着编些手工艺品。

后来,王云峰参军入伍,在部队维修电路、水管等。业余时间,他经常琢磨怎样做手工。退役后,王云峰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周口市有一名擅长草编的手工艺人叫彭彩云,就多方打听她的情况。

“后来,我在一名电视台记者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彭老师。”王云峰告诉记者,他拜彭彩云为师,跟着她学习了一个月草编。随后,他和彭彩云一起在集市上摆摊儿,卖起了草编作品。

“草编这项技术比较简单,一学就会。”彭彩云看到王云峰踏实、肯吃苦,就告诉王云峰:“要想编出艺术精品,就必须钻研、创新。”

“这项手艺讲究悟性。”拿起精美的金龙,王云峰告诉记者,十多年来,他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研究出多种草编技巧,编织出来的各种动物十分逼真。

“我可以3分钟编出一只蜻蜓,不到3分钟编出一只蚂蚱、青蛙。”从箱子里拿出棕榈叶,王云峰给记者演示起来。两只大手在叶子间穿梭,一把剪刀不时将叶子剪开……两分多钟后,王云峰拿起红笔给一只振翅欲飞的蜻蜓“点睛”。

如今,王云峰编制工艺品的用料不再局限于棕榈叶、芦苇,开始使用色彩斑斓的包装纸和塑料带,编织品在形态、颜色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其作品先后获得二十多项省、市大奖。

从小小的蚂蚁到一米多长的金龙,每件工艺品都蕴含着王云峰的心血。记者了解到,制作一件复杂的手工艺品,王云峰需要花费七八个小时。

“这对五爪金龙是用塑料彩带编的,花费了我几天的时间。很多手法是我自己创新的。”王云峰告诉记者,他曾经编出一对近两米的金龙,足足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后被文化部门作为精品收藏。

今年是龙年,春节期间王云峰半天就卖出去了十几条彩带龙。他经常在市区摆摊儿展示手工艺品,每天卖出去的手工艺品达几十件。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今年我以龙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每次摆摊儿都吸引很多人关注。”王云峰说,用塑料编龙,最难的部分是编织龙头。他多次尝试后选择了昂头造型,看上去威武霸气。

“我很喜欢草编,因为它能提升我的专注力。”王思彤在南阳上学,暑假期间经常帮爸爸王云峰做手工艺品。

“从事草编真的不是为了挣钱,我最在乎的还是这项手艺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喜欢它。”王云峰说。

“现在我有二十多名徒弟,有的在河北等外省市,有的是咱漯河本地人。”王云峰告诉记者,编织手工艺品不同于机器批量生产,制作起来费时、费力,非常辛苦。如果不是真心热爱,很难坚持下来。

在传承、发展传统草编技艺的同时,王云峰利用所学知识,为作品融入时尚元素,创作出了年轻人喜欢的“草编龙”“草编兔”等。

如今,像王云峰这样的手工艺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让传承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手工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