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眼下,正值小麦播种关键期。10月24日,记者在郾城区西大坡1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见到商桥镇李纪岗村种粮大户李朝栋时,他正在田边认真盯着一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作业。
“以前播种路线比较难掌握,种子播撒也不均匀,司机累了机器还得歇着。现在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真是省力又省心,只需提前在驾驶舱电脑上设置地块边界和播种耕幅,系统就能接管车辆进行耕地、播种等。”李朝栋说,无人驾驶拖拉机后面牵引的精量播种机也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如旋耕整地、施肥撒种、土壤镇压等一体化功能,与北斗导航系统结合,不仅能提高出苗率,还有利于后续管理和收割,进而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39岁的李朝栋早些年外出打零工、跑运输。他于2008年返乡,全身心投入“种田大业”。刚开始跟着父亲摸索的那几年,李朝栋就意识到,农户小规模种植效益低。2012年,李朝栋建议父亲成立郾城区李纪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帮村民种地的过程中,有人跟李朝栋说,想把大家的地拢到一起集中种植。这跟李朝栋想搞规模种植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当年他们就流转了村里的200亩地,轻轻松松完成了播种、收割任务。到了2017年,他们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亩。
李朝栋说,规模化种植减少了耕种成本,提高了效益。李朝栋称,提高种植效益,他还有秘诀,那就是依靠科学管理和机械化作业。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以及积极向市、区农业部门的专家请教,李朝栋掌握了小麦、玉米种植技术。“何时除草,何时打农药,何时施肥,我心里清楚得很。”李朝栋说。
近年来,李朝栋先后投资200多万元购买了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割机、精量播种机、旋耕机等二十多台农业机械。“我的麦田大都连片。小麦成熟后,几台收割机同时作业,用不了多久就能收割完,确保粮食尽快归仓。”李朝栋说。
几年前,李朝栋发现有很多村民把地种上后就外出务工了,后期因疏于管理而收成不佳。甚至有的外出务工后,自家的地都不种了。“看着荒废的田地,我心里很难受,便有了‘帮他们种地’的想法。”李朝栋说,2022年,他又成立了郾城区韩旭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耕种、管理、售粮等一条龙服务,让附近一些农户告别了“有地无人种”“想种种不好”的窘境。
在谈起未来打算时,李朝栋表示,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他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以后我会多种田,不断用农业科技提高粮食的产量、质量,争做农业‘弄潮儿’。”李朝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