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预备,走,一、二……”11月2日早上6点多,市区滨河路水杉林传出了阵阵铿锵有力的习武声,二十多名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练习心意六合拳。尽管天气有几分寒意,但孩子们身着轻便的服装,热情不减。
自2018年起,每逢寒暑假及周末的清晨,除了雨雪天气,这样的习拳场景总是如期上演。“我们开的是公益课,只要孩子们愿意学习心意六合拳,我们就义务教。”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公益课发起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传承人李洳波说。
今年76岁的李洳波自幼喜爱武术,曾拜多位武术名家为师,全面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拳术、器械及拳经理论,并著有长达24万字、图文并茂的《心意六合拳》一书。2008年,心意六合拳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洳波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多年来,作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李洳波一直致力于心意六合拳的推广和传承。除了组织活动、举办赛事,李洳波还很重视心意六合拳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推广心意六合拳,2018年,由李洳波牵头,心意六合拳传人李建鹏、杨金生、刘永丽和蒋晓辉开设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公益课,义务教授青少年学习心意六合拳。“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心意六合拳,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帮助孩子们培养坚忍的意志、锻炼强健的体魄。”李洳波说。
多年来,老师们已经习惯了早上5点多赶去上课。“上课没有报酬,我们全凭着一腔热情和对心意六合拳的热爱投入教学。”老师蒋晓辉说,“一开始,课堂上只有几个孩子,现在已经有几十个孩子。看到学习心意六合拳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进步越来越大,我们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在多次比赛中,孩子们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孩子经常代表我市外出参加比赛。在今年山西省传统武术邀请赛中,我们派出的11名选手获得五个第一名、三个第二名、三个第三名的好成绩。”蒋晓辉自豪地说。
“练拳之后,我的身体变好了,意志力也变强了,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在遇到困难时我都尽可能想办法克服。”今年11岁的张嘉洋已经在公益课堂练拳6年了。在今年山西省传统武术邀请赛中,她荣获了青少年组第二名。
“我在这里练拳6年了,除了学会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和技巧,还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武术精神。”今年12岁的赵秋天说。
公益课堂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评价。“我家孩子自从练习心意六合拳,身体变得很强壮,非常感谢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家长李女士表示。
“这个公益课堂不仅是一个武术学习的场所,还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学习心意六合拳,领悟武术背后的精神内涵,把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李洳波满怀期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