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11月4日 星期

从漯河出土文物看古人“沃盥之礼”

市博物馆馆藏汉代三系匜形器。

市博物馆馆藏汉代五铢钱纹铜盆。


■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餐前洗手是现代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没有水龙头和自来水的古代,古人有餐前洗手的习惯吗?当然有。先秦时期的贵族就有种特别讲究的洗手方式,称为“沃盥(guàn)”。即《左传》中的“奉匜(yí)沃盥”。《礼记》中有介绍行“沃盥之礼”的具体场景,“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意思是行“沃盥之礼”时一般要年长与年少者两人在旁辅助,年长的人负责为客人浇手,年少的人负责用盘或盆承接弃水。客人洗完手后,主人要双手递上擦手巾。

古人把清洗身体的事分得很细致。《说文解字》中指出:“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讥日》中提到:“盥,去手垢。”可见,要表达洗手的意思,“盥”和“澡”皆可。

在市博物馆二楼“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展厅内,记者看到了多件与沃盥之礼有关的汉代青铜器:三系匜形器、兽首流曲柄铜盉(hé)、五铢钱纹铜盆、啄流三足带柄铜盉、高圈足辅首衔环铜洗等。

“古代青铜水器是古人盛水的器皿,绝大部分用于盥洗,因此水器又被称为盥器。”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朱振甫介绍,这种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yì)水器四种,有盘、匜、盉、盂(yú)、鉴、盆六类。

匜,注水器,也就是水瓢或水舀子。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三系匜形器出土于舞阳县马村乡,高8.5厘米,长33.2厘米。朱振甫说,匜除主要用作沃盥器外,亦可用作酒器。

盉多见于西周中期与晚期。盉的形制特征是:硕腹,腹部一侧斜生长管状流,另一侧有一鋬(pàn),三足或四足,有盖,盖多以链索与鋬相连。盉有较高的三足,在作为盥洗器或酒器使用时,可能亦用来温水或温酒。

在朱振甫看来,这些青铜器中,做工精美大气的还属五铢钱纹铜盆。“馆藏的汉代五铢钱纹铜盆保存完整、纹饰清晰,盆底不仅有五铢钱纹,还配有柿蒂纹。这种搭配很少见,足见这件铜盆制作之精美。”朱振甫介绍,柿蒂纹,顾名思义,是指所使用的图案与柿子尾部四片叶子的蒂相似。柿蒂纹中的“柿”又与“事”同音。“柿”与吉祥纹样“如意”相配,有“万事如意”或“事事如意”之吉祥寓意。柿蒂纹其实是一种四瓣花,有四个大花瓣,每个花瓣都指向不同的方向。铜镜、玉器、漆器上都有它的身影。这个名称很通俗,也很形象。

战国以后,礼崩乐坏,“沃盥之礼”渐渐被废弃,盘或盆亦被“洗”代替,匜、洗被人们继续配套使用。

为什么在我市出土多件珍贵的汉代沃盥青铜器呢?朱振甫表示,两汉时期,漯河分属颍川郡、汝南郡,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博文尚武、通经明德之士辈出。文宗字祖许慎、舞阳侯樊哙等青史有名。我市考古发现的众多汉代墓葬和出土的各类文物,皆印证了昔日都邑乡村的繁盛。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