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沛真
“杨迅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热血青年,是优秀的区委、县委干部。他聪明、灵活、有胆量,经常深入农户家中做群众工作。他在舞阳县时当过儿童团团长,带领青少年贴标语、演出,为抗日做宣传。他的事迹应该被铭记、被传颂。”11月12日,在《舞阳文史》编辑部,编委胡德洲告诉记者。
杨迅(1921年~1944年),原名杨富根,乳名杨根,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贫困家庭。杨迅幼时随父母逃荒到舞阳县定居,12岁入舞阳县城北大街朝阳私塾念书,因家贫念书不足三年被迫辍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外地求学的舞阳青年相继返乡,并在中共舞阳党组织的指导下成立了舞阳县抗日青年救国会。舞阳县的抗日救亡运动感染了杨迅。他不分早晚地往抗日青年救国会跑,白天看书、看报,晚上到夜校学习。抗日青年救国会排练节目或组织演出时,他都积极参加。
1938年3月,杨迅到抗日青年救国会总务股帮助印材料,发行《救国三日刊》,有时还随队到吴城、铁山等地演出。在抗日青年救国会繁忙的工作之余,杨迅主动同50多名少年儿童联系,向他们讲国际形势和抗战的意义。当年5月,抗日青年救国会决定成立儿童团,由杨迅担任团长。儿童团很快就发展到200多人。他们组织出版街头壁报、贴标语,宣传共产党的救国政策。很快,儿童团就成为舞阳抗日救亡宣传的一支有生力量。1938年夏,杨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共舞阳县委地下交通员,后兼做中共豫中地委交通工作。杨迅不负党的重托,无论是传达指示还是通知开会,都是一字不漏。
1938年夏的一天,中共舞阳县委交给杨迅、李建有一封信,要他们送到位于确山竹沟的中共河南省委。二人冒雨出发,行至遂平县境内一个村庄附近时,突然遇到国民党遂平保安队的哨兵盘查。杨迅见机行事,示意李建有假装到地头儿的瓜庵避雨。随着哨兵逼近瓜庵,杨迅镇静自若地答话应付,李建有趁机把信件包好塞进瓜庵的一处缝隙。哨兵把他俩带到村子里严加审问并强行搜身,结果只搜出了一双女鞋。他们按照舞阳县委事前交代的话,对哨兵说是到沙河店姐姐家串亲戚,哨兵却纠缠不放。杨迅理直气壮地说:“我们都是规规矩矩的青年学生,有名有姓、有门有户,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保安队的军官气急败坏,打了杨迅几个耳光,然后把他和李建有关押起来。后来,保安队找不到任何证据,不得不放了他们。他们避开敌人的监视,奔向瓜庵,取出信件后继续前进。
1939年4月,杨迅受中共舞阳县委委派,到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竹沟参加教导大队和党训班学习。在竹沟的学习和锻炼使杨迅在政治上更加成熟。1939年10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势力不断挑衅,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竹沟的形势十分严峻。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部署,豫南省委书记朱理治从竹沟率领干部、战士600余人南下到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杨迅和朱正传、陶阳、陈学彬、舒赛等人随大部队进入豫鄂边区开始新的战斗。当时的豫鄂边区受日伪反动派夹击,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接连两次掀起反共高潮,日伪频繁扫荡,加上连年不断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豫鄂边区财政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杨迅走上敌后抗战的工作岗位。1939年12月,杨迅到豫鄂边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工作,后成为京安县第三区(青龙潭)工作队员。他和同志们在群众家里吃住,不分白天黑夜走村串户开展工作。
1940年2月,杨迅被调到京安县桑树店区任组织委员兼分区书记;同年5月,他又到京七区任区委书记。杨迅在京七区全力组织当地群众互帮互助恢复生产,妥善安置无房农户,开展边区政权建设,发展抗日武装力量,修复被敌人破坏的水利设施。从1940年冬到1941年春,全区24段河堤和1.35万余口塘堰被修复或重建。杨迅深入群众,用很短的时间组建了区基干民兵队,并加强训练。后根据形势需要,区武装中队和乡自卫队成立,杨迅任政治委员。后来,京七区武装中队升级编入京安县直属大队。
1941年年底,京安县斗争形势日益紧张。为加强云梦县干部力量,中共鄂中地委决定调杨迅到中共云梦县委工作。在去云梦县工作之前,党组织安排他到边区党校(大悟山)学习半年。
1942年6月,杨迅调任云梦县农救会主席;1943年1月,杨迅任中共云梦县委委员、民运部长。1943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个别人对革命和夺取全面战争胜利缺乏信心,杨迅就主动做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思想,增强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4年5月,杨迅到云梦县刘砦村一带开展民运工作。他秉公办事,得罪了徇私舞弊的税收工作人员胡火法。5月10日拂晓,胡火法带着50余名日伪军到陈家大湾村抓捕杨迅。杨迅机智地同敌人周旋,最后因寡不敌众被残忍杀害。当地群众把杨迅安葬在云梦县余家剅村附近的岗岭上。新中国成立后,云梦县委、县人民政府重新修葺杨迅烈士墓地,并立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