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又”在汉字中主要作虚词,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它的本义是什么呢?《说文解字·又部》释为:“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凡又之属皆从又。”意思是说,又,表示手,是象形字,字形只见三个手指的原因是表示简略,以三为宜。“又”本义指右手。“又”作意符组构的汉字大多跟手及手的动作有关系,如“叉”“反”“友”“取”“叔”“度”“殳”“受”“双”“驭”等,但“又”在汉字的“汉”中并不表示手。
“汉”的繁体作“漢”。《说文解字·水部》释为:“漾也。东为沧浪水。从水,難(难)省声。”“漢”是形声字,“水(氵)”作形旁,表示其意义跟水有关;“難”省去“隹”后作声旁,表示其读音。“漢”的本义是水名。后来,人们用简便的“又”代替了右边笔画较多的部分,“漢”就写作“汉”了。“汉”字中的“又”并不表示任何意义,仅作为一种简化符号。这种用简单的象征符号替换复杂偏旁的简化方法,可称为“符号替代”。用“又”作简化符号进行简化的汉字还有“对(對)”“邓(鄧)”“仅(僅)”“叹(歎)”“劝(勸)”等。常见的简化符号还有“双”“乂”“云”等,如“轰(轟)”“聂(聶)”“风(風)”“赵(趙)”“义(義)”“坛(壇)”“动(動)”均属于通过“符号替代”简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