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军
孩子放学回家说:“累,太累了!”
家长回答(1):“就你累,谁不累啊?干啥不累?这世上没有不累的事。”
这是指责和压制。
家长回答(2):“别整天说累。吃不了苦中苦,怎来得甜上甜?”
这是指责孩子怕吃苦、怕受罪。
家长回答(3):“谁也替不了你呀。我总不能替你去学习呀。”
这话给孩子“你的事情和我无关,说也是白说,自己的苦得自己吃”的感觉。这是撇清关系,冷漠回应。
家长回答(4):“以后不要说累了。因为说说也没用。越说越强化,越强化越感觉累。多想轻松的事情,你就轻松了。”
这是回避问题。实际上是让孩子忍耐,让孩子压抑情绪,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
任何情绪都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既然产生了,也不会凭空消失。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孩子们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产生后,我们要想办法进行疏导,让孩子们的不良情绪有个释放的出口。
回到问题。孩子说“太累了”,目的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孩子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分析:
孩子说“太累了”,不是想让我们替他(她)学习,也不是让我们替他(她)分析为什么这么累,更不是想让我们批评他(她)一顿,甚至也没有想让我们帮他(她)找到解决“累”的办法。其实,孩子就是表达一种心情,就是想让我们看到他(她)在努力,甚至仅仅是想得到我们一点儿认可而已。令人失望的是,许多家长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指导人、教育人、批评人。
当孩子在我们面前表达时,要耐心倾听孩子想表达什么情绪、有什么需求,然后再想想我们能给予他(她)什么帮助。
有了这个思路,我们就好回答了:“我能够感觉到你很累,很不容易。从早上5点多起床到晚上10点多到家,学习的任务量又那么大,确实很累人。”
然后,停一下,等孩子说。听孩子表达他内心的压抑、不满或者郁闷。孩子表达之后,我们可以说:“我真想帮助你。我能从哪些方面给你帮助呢?”
孩子的需求合理时,我们能帮助就帮助。孩子的需求不合理时,我们先答应,然后帮他(她)分析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可以吗?”然后让孩子思考。
孩子一定能够自立自强,甚至会反过来安慰我们:“没事,我努力一下就可以了。”
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就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