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风和意已春”“腊八家家煮粥多”,又快到一年一度的岁寒腊八时节。众所周知,腊八时节喝腊八粥是我们的民俗,也是我们的饮食文化。我们民族的饮食民俗不仅展现了我们的饮食观,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态度,更渗透着我们的人情物理。可以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到了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粥,如八宝粥、小米粥、紫米粥、皮蛋瘦肉粥……应有尽有,其品种、工艺、品质和营养,都有较大发展。
我们知道,文化的概念固然应该是来自于宏观的文化现象,但文化更应该是我们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存在和渗透于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之中。所以说,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自然,我们饮食中的“吃粥”也是一种文化。我们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粥”文化,而且,在这种“粥”文化中,还渗透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信念。
的确,粥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等大文人都曾用生动的诗文赞美过“粥”。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描述冬日里吃暖粥的生活情景:“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据说,林语堂读了郑板桥这段言大米稀粥之好的文字颇受感动,说这反映了中国人对待饮食的郑重态度。
如今,食粥是中国社会最为普遍的饮食现象。在南方,凡是能做菜的物品都可以入粥。小火慢慢熬得翻滚沸腾、香气四溢,用青花小瓷碗盛了,配以清淡的小菜,再一点点细啜下去,是一种婉约到了极致的风情。北方人做粥,多用五谷杂粮,盛粥的容器也常是厚重结实的海碗,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大口大口地喝粥,最见北方风土人情……
不过,特殊时期,粥还可以接济、帮助生活困顿的人,这样的“粥”便有了体现那些乐善好施者古道热肠的饮食文化以外的意义,含蕴着“善”的伦理。我们经常看到“爱心施粥”“慈善施粥”的新闻,有人办“施粥亭”,有人办“施粥摊”,以他们的爱心、慈善和温暖帮助他人,受到人们的好评和感佩。有些地方的寺院腊八“施粥”更是多见,他们用桂圆、红枣、大米、江米、核桃、豆子、白薯等多种熬粥原料,熬成香喷喷的“腊八粥”,向人们广泛施粥……因此,有人把“腊八粥”称作是“佛粥”,体现的就是用粥接济众生的本义。
有时,爱心、慈善、相助、温情就交融、凝聚、渗透、蕴藏在这一粥一饭的人生细节之中,这不禁让我们为人世中存在着的这种人性美而充满感激……腊八时节,我们如果亲自熬制一锅浓香、醇厚的腊八粥,一边品吃着这温热、适口的热粥,一边想到我们的“粥”文化,想到蕴含在“粥”中的人情物理、世态风情,会给我们带来多少生活的感悟呢?
据《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