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勇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有条件进城的农民进得顺畅安心。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既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必须将其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局一体部署推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实现劳动生产率与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不仅可通过促进就业与收入增长实现物质富裕,还可通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生活方式变革实现精神富裕。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能够有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重在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与要素的高效集聚,这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市场分工和产业间协同得到进一步拓展,有助于区域间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立足城乡融合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区域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要求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小城镇发展相协同,有助于加速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格局。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空间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会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规模化集聚,在此基础上不断加速劳动分工和产业创新,这一过程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些都需要依托城镇化的不断拓展提供空间载体。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产城深度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就是新质生产力实现空间优化配置的空间载体。
城镇化建设成就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奠定扎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明显加快,一批现代化都市圈逐步培育,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市民化门槛。户籍制度改革对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优化我国城镇化布局和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去户籍化”,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越来越以“常住人口”为标准。城镇新增用地指标的分配,也逐步施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增量与“常住人口”相协调的机制。
多举措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从初期的劳动力进城,到子女教育进城,再到举家落户进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中西部地区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
深入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总结城镇化发展的经验,结合实际创新路径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总量、结构、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
以共同富裕为主攻方向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重在以促进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以城乡融合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依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新型城镇化一头在城,一头在乡。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继续保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让农民既能出得去,也能回得来。通过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深化农地制度改革,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长效激励机制。
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是通过改革使城乡居民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抓手。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重要内容。一是通过产业升级引导就业。二是通过扩大需求引导就业。三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四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职业培训与人力资本投资,实现就业结构优化、就业机会充分、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格局。
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一是扩面,力争从广覆盖迈向全覆盖,使社会保障制度更有弹性地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二是公平便携,社保要与劳动力的流动同步,降低跨城乡跨区域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成本。三是提升统筹层次,适度增加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更好地发挥社保基金的互助共济功能。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基础,做大做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福利。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