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宸的父亲经常夸夸其谈。小宸上小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跟他聊一些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事情。一开始,小宸的母亲杨女士以为孩子父亲是给孩子传授“处事秘诀”,可仔细听了几回才发现,丈夫只是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垃圾桶,不是说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各种不愉快,就是说挣钱的不容易,之后就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各种空道理讲了一大堆。两口子为此没少起争执。
现在,小宸已经上初中了。他说,爸爸在家的时候,总是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无论他干什么,爸爸总觉得不顺眼,不是觉得他的学习效率不高,就是觉得他的成绩不理想,经常说一些挖苦讽刺的话,然后就搬出那一套“社会论”,教育他要努力,否则以后会遇到各种困难。小宸说:“我不否认爸爸教育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教育方式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心理专家认为,当下,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对孩子动辄挑刺,总觉得孩子不够优秀,导致孩子在父亲的指责声中失去自信。二是对孩子采取冷暴力的态度,导致孩子变得胆小如鼠,不敢直面父亲。很多父亲跟孩子对话时还喜欢掺杂一些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孩子听得似懂非懂,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心理专家建议,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还是要遵循传统方式。一是做好孩子的偶像、榜样。有着正确价值观的父亲是孩子最需要的引路人。如果父亲与人交往时保持友善又不失原则的态度,孩子通过模仿父亲说话办事的风格,自然会做到“说对话”“办对事”。二是对孩子多陪伴、少说教,杜绝挖苦讽刺。父亲发现孩子的缺点后只需要稍加点拨,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即可,尤其注意不要把不满情绪发泄给孩子。三是无论孩子年龄大小,父亲都要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对话关系,其中既包括心平气和的说话语气,又包括接纳不同意见的心胸和气度。慢慢地,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情绪稳定的人。
据《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