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铎
夏天在河堤上散步时,远远看到有人用自行车驮着捆绑在一起颜色形状各异的小塑料笼子在转悠。紧走几步,隐约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卖蝈蝈的。年少时就喜欢捉蝈蝈、养蝈蝈的我和他攀谈了起来。卖蝈蝈的李先生来自河北保定,从小也喜欢捉蝈蝈、养蝈蝈,年轻时曾以卖蝈蝈为生,后来因野生的蝈蝈越来越少就拜师学习,开始人工养殖。他到过山西、山东、河南很多地方,最后把漯河作为养蝈蝈、卖蝈蝈的“根据地”,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了。了解李先生的情况后,我就与其聊起年少时在农村捉蝈蝈、养蝈蝈的经历,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在互留联系电话和加了微信后,我从他众多的蝈蝈中购买了一只绿色的、一只褐色的带回家。
不知是因为初来乍到环境不熟、饮食不对,还是刚离开“群居”生活不适应,这两只蝈蝈不吃不喝,更少了逗人的叫声。跟李先生电话沟通后,才知道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喂红薯叶、南瓜花已不合其口味,现在基本上都是喂胡萝卜。按此方法,两只蝈蝈虽然活泼了起来,但仍未闻其叫声。于是我就使出年少时捉蝈蝈的“绝招儿”,双手指甲相互摩擦,发出类似蝈蝈的叫声来诱导它们,但无济于事。最后,我让李先生把蝈蝈叫声的录音发给我,在笼子旁反复播放。这一招还真见效——不长时间,两只蝈蝈就开始了鸣叫。微风拂面的夏夜,躺在露台竹椅上,听着蝈蝈的悠长叫声,我的思绪不自觉地就离开了喧嚣的城市,回到了快乐无忧的童年。
自从买回两只蝈蝈,我的八小时以外又多了一些忙碌。首先,为了恢复蝈蝈活蹦乱跳的天性,我又捡起年少时学会的“手艺”,利用下乡的机会收集了近百根玉米长熟后无用的天花秆,为蝈蝈搭建起空间更大的方形双层笼子。其次,每天按时喂食、打扫蝈蝈笼卫生,并观察其粪便。再次,为了经常听到蝈蝈的叫声,我根据天气情况,晴好时放置室外,阴雨夜黑移入室内。最后,每周一次把蝈蝈放到花丛中,还其天性和自由。整个夏天,两只蝈蝈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白天叫、夜晚息,伴着月光歌声起的美妙。
秋天休假旅游时,我还特意把两只蝈蝈带上,以排解旅途的寂寞。在一些景点,蝈蝈的叫声还吸引了不少旅客特别是小朋友们驻足。他们带着羡慕的目光前来观赏,让我很是惬意。只不过那只绿色的蝈蝈不知什么原因在旅途中死掉了,让我难受数日。好在那只褐色的蝈蝈已从炎炎夏季养到了不算太冷的冬季。
冬季气温下降时,我特意购买了一个蝈蝈葫芦。阴冷的天气和夜晚,我就把蝈蝈葫芦放在稍微有些热度的路由器上为它取暖。冬天的午后,暖阳洒满阳台时,我会把蝈蝈放出来,让它舒展筋骨,晒晒太阳。为了增强它的免疫力,每隔一段时间我还会用湿热的毛巾为它“洗洗澡”。它回报我的则是天籁般的鸣叫。冬天也不“歇庵儿”的蝈蝈,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