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2月4日大年初七,记者走进召陵区明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番茄温室大棚,看到一排排整齐的番茄植株,绿叶间点缀着五彩斑斓的小番茄,红似玛瑙、黄如珠玉,各个色泽鲜艳、个头饱满,令人垂涎欲滴。合作社负责人曹明明正忙着向前来采摘的顾客介绍棚内各个品种番茄的特点,热情地邀请大家品尝。
记者了解到,大棚里番茄有6个品种。“我们不催熟、不打农药,没有膨大剂,甜度非常高。经常有游客过来采摘,反馈都比较好,说有‘小时候的味道’。”曹明明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她成立了合作社,在万金镇余营新村建起水果、蔬菜大棚20座。除了五彩小番茄、普罗旺斯西红柿外,还种有螺丝椒、西兰花等作物。
得益于科技力量的加持,如今蔬菜有了新种法。“我们这个温室大棚面积有一亩半,一年种三茬。眼下这茬番茄是去年10月种的,正好赶在春节期间采摘。”曹明明介绍,甭看这个温室大棚的外观跟传统的蔬菜大棚差不多,但很多地方都用上了高科技。
“过去老一辈种地靠经验,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能管理这所有大棚。”曹明明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上的APP给记者演示:“你看,现在1号棚内温度34.7℃,湿度57.2%。通过手机,可以实时查看各个温室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及棚里的温度、湿度。根据数据变化,还可以线上远程调控大棚风机等设备,对棚里的温度、湿度等进行调节,实现了‘云’种菜。棚内还安装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蔬菜种植可节水60%、省肥50%以上。”
以前进入冬季,蔬菜大棚外层通常会铺上保温棉被,每天上午靠人工卷起来,下午再放展,卷放棉被非常耗费体力。现在,蔬菜大棚都安装了自动卷帘机,一摁按钮,十几分钟就完工了。“我们的温室大棚薄膜也和传统蔬菜大棚用的塑料膜不一样,这是一种高保温EVA(醋酸乙烯共聚物)温室日光膜,透光性更好,保温性也更强。”曹明明说,整个温室大棚建设采用全钢架无立柱结构,大棚使用寿命更长、种植面积更大、抗灾能力更强。
在这里,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都被严格控制,实现了全年无间断生产。以番茄为例,一个智能温室大棚的最高亩产可达5000公斤,由于品质优良,采购商会主动联系,从来不愁销路。曹明明认为,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方式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市场提供了更为丰富、新鲜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