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国霞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文艺普惠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赵庆九代表认为,我市演出场地资源丰富,市人民会堂、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等为文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舞台。但是,在组织举办文艺演出时,尤其是公益性比赛、演出及农村学校公益演出时,场地协调困难重重。社会团体经费有限,导致许多精彩的公益文艺活动难以开展。
赵庆九提出,打破这一困境,推进“文化点亮城市”,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加强市区演出场地管理,制订使用规则,让文艺演出活动申请场地手续不再烦琐。其次,出台惠民场地政策,对公益或半公益演出活动减免场地费用,明确减免条件和范围。再次,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公益文艺演出场地租赁费用,确保活动顺利举行。同时,加强与财政、宣传等部门合作,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活动影响力。最后,建立监督评估机制,跟踪评估场地使用和文艺演出效果,及时解决问题。
在文化惠民展演方面,王卫峰代表调研发现,展演节目较为单一,以戏曲为主,难以满足儿童青少年等群体的需求。王卫峰建议,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让市豫剧团的戏曲表演、市杂技艺术中心的杂技表演、清河相声社的相声表演等登上舞台。在保留传统戏曲主体地位的同时,引入杂技、魔术、话剧、儿童剧等,丰富舞台演出种类,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观众的需求。鼓励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文艺作品,设立专项创作基金、举办大赛,激发其创作热情,为文化事业注入新活力。建立观众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评论等方式收集意见,加强与观众互动,提升演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