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2月13日 星期

一曲深情的岁月之歌
——《岁月的歌谣》读后

■程慧鸽

翻开郎纪山老师的《岁月的歌谣》,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大门,走进了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旧日时光。全书共三部分。透过书中朴素的文字,我读出了沉甸甸的味道,那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深情,是对故园的无限怀念。

这本书展现了乡村生活状态和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书中对故乡的描写细致入微。郎纪山笔下的故乡,有《村里的那些树》《家乡的烙馍》《芝麻叶面条》,还有《父亲》《母亲的唠叨》等。通过对乡村人与事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温暖而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故乡,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童年趣事、熟悉的乡音和亲切的面容,瞬间涌上心头。

书中充满浓浓的乡情,方言俗语随处可见,使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乡土味道。比如《房屋的变迁》这篇,写以前的房屋叫“草铺苔儿”“地窨儿”,墙基叫“根脚”,垛墙用“麻渣泥”。大集体解散后,瓦房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后墙半砖半坯,称为“砖包后墙”;后墙及两山半砖半坯,称为“前解怀儿”;整个墙体混砖,则称为“一箭上座”(谐音)。方言俗语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乡村语言的独特魅力,更增添了亲切感,仿佛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作者非常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他虽没有刻意渲染往昔生活的艰辛,却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通过这些记述和表达,时刻警示我们看清来路。在《端午节里话端午》里作者写道:“要紧的是,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不忘往昔艰难岁月。留住做人的道德良知,传承好先人遗留下来的良好的家风世俗,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健康、更文明。”在《夏日记忧》结尾写道:“想想老一辈儿人挨过的日子,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遇着了好时代。我们在享受当下幸福日子的时候,切莫忘了老辈人所经历过的苦难岁月,更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发现书中好多篇目都有类似内容。作者不厌其烦地提醒后人莫忘昔日苦、珍惜今日甜,这是作者对家乡、对父辈最深沉的感情表达。

全书以白描手法为主,语言通俗,不刻意雕琢。作者是认真的观察者和忠实的记录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以真实的表达打动人。比如在《麦天的记忆》一文中作者写道:“影视剧中割麦的场景实在太艺术化,割麦人的脖里常常搭着雪白的毛巾,还不时地擦拭一下脸上的汗水。实际上,割麦的时候,人们是顾不得擦汗的,眼睛被汗水腌得热辣辣的,脖子上搭的白毛巾更是早已辨不清颜色。”这两句把父辈割麦的艰辛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远去的耧铃声》这篇,作者详细描述了传统农具“耧”的使用及其在农耕文化中的意义,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郎纪山是舞阳人,故乡是他的根之所在。这本书以岁月沉淀展现宁静淡然,是作者献给岁月与故乡的心灵史,让人在感慨时光流逝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豁达。这种岁月沉淀后的宁静,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光的温暖与力量。

合上《岁月的歌谣》,心中满是感慨。这本书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记录,更是对农耕文明的留存和传承。这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作品,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回望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美好时光,感受生活的质朴与温暖。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怀揣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坚定地走下去。

岁月的歌谣仍在心中缓缓奏响,将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