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中,蛇有多种别称,不仅揭示了它的特性,还反映出古人对蛇的不同认知以及敬畏之情。
古籍中将一种可以兴风作雨的黑色神蛇分别称为“蜧”和“蝹蜦”。《昭明文选》卷二十九中收录了晋代张协的诗句:“墨蜧跃重渊,商羊舞野庭。”《淮南子》中记载:“牺牛粹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对此,《康熙字典》这样注释:“黑蜧,蛇也。”并指出黑蜧潜于神泉,能致云雨。而魏晋的郭璞在《江赋》中写道:“神蜧蝹蜦以沉游。”意思是神蜧蜿蜒,在水中潜行。
古代文献中将一种有毒的蛇称为“虺”。《述异记》记载:“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是由爬虫类的蛇(虺)为原型想象出来的,通常生活在水中。而大蛇则又有“玉虺”“王虺”之称,如南北朝·江淹《赤虹赋》中的“鰅鳙虎豹兮,玉虺腾轩”,又如《楚辞·大招》中的“鰅鳙短狐,王虺骞只”。上述“玉虺”“王虺”即指大蛇,被视若虎豹、狐狼。
螣又称“螣蛇”“腾蛇”,指一种能飞的蛇。典出《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意思为螣蛇虽然无足,却比多技的鼯鼠更能腾云驾雾、游走空中。
在民间传说中,蛇有一个别称叫“虵”。明代冯梦龙《智囊·捷智·敏悟》中记载:(谢)石曰:“‘也’字着‘虫’为‘虵’字,今尊阁所娠,殆蛇妖也。”意思是“也”字加个“虫”,就是“虵”,你妻子腹中所怀的大概是蛇妖之类的怪胎。
蛇在古代还有多种雅称。蛇受到外界攻击时,常以首尾夹击予以反攻。《孙子·九地》记载:“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后人因此将蛇称为“率然”。三国时期,曹植在《魏德论》中以“首尾争击,气齐率然”喻指前呼后应的策略。
《南史·梁纪·元帝》中记载,元帝与宫人在玄州苑游玩时见到一条大蛇,周围有许多小蛇,均为黑色。元帝非常惊恐,疑其为妖怪。宫人说,它们不是妖怪,而是钱龙。后来,“钱龙”便成为蛇的雅称,泛指用铜钱串成龙蛇之形,安放在屋顶之上,祈愿家宅平安、子孙绵延。
“升卿”是古人对蛇的又一种雅称,意指蛇灵动、智慧,具有神秘的力量,以及传递信息、预示未来的特质和功能,出自清代厉荃编写的《事物异名录》。此书中,蛇另有“龙子衣”“担生”“茅鳝”等雅称。
此外,蛇体形细长,像带子,因此民间称它为“带”。由于其外形又如同一条长长的爬行昆虫,所以北方方言中称蛇为“长虫”。《红楼梦》中“长虫”一词就曾多次出现。此外,蛇的外形线条流畅,酷似一张拉满的弓,因而还有“弓衣”的雅称。
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