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人勤春来早,春管正当时。2月23日,在郾城区西大坡高标准农田里,一排排水肥传感器随时监测并将数据上传平台,农民利用植保无人机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对小麦进行浇水、施肥,完成农田自动浇水、施肥等工作,地空联动,确保小麦茁壮成长;物联网系统自动上传数据,农民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时监控土壤温度、湿度,还可以通过摄像头察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智慧农业尽显“科技范儿”,农民不再看天吃饭。这只是郾城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三农”发展的缩影。
近日,郾城区高标准绘制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兴农业固根基,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总抓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科技赋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补短强弱,农食融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和美乡村先导片区,更好更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如何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兜牢基本民生底线?郾城区将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利用3年至5年时间,实施良种繁育、绿色生态种植、农文旅一体化融合、绿色生态发展等六大工程29个重点项目。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组织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力抓好“三夏”“三秋”农技、农机、农资服务,全年完成粮食种植73.8万亩,产量稳定在35万吨以上,种植优质专用小麦19.3万亩以上;全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复种)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积极谋划稳产增产项目,以农业项目实施带动农业稳产增产,重点谋划、实施国家级生态小麦产业园项目、10.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提升项目。
着力打造绿色农业。持续贯彻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全区7个涉农镇开展秸秆还田深耕作业、肉牛养殖企业秸秆饲料化利用补贴、秸秆综合利用补贴等工作,实现农业种植、秸秆资源利用、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土地培养、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循环链条闭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关键。“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郾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张韶杰表示。近日,郾城区已完成各镇农田、林田等农业资源的分类统计,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打实基础。目前,郾城区已与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郾城设立食用菌深加工销售基地。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5亿元,有效辐射带动全区食用菌种植产业。下一步,郾城区在稳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这个基本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驱动产业链、价值链整体跃升,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如何更好更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郾城区将锚定建设“现代农业强区”目标,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力量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紧紧围绕全市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工作部署,重点打造和美乡村先导片区。以“五个结合”(即与乡村治理效能相结合、与人居环境提升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项目提效相结合、与镇村特色资源禀赋相结合)为指导,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规划”的发展思路,初步规划“一横一纵”两条路线。香陈湾游乐园、小王庄村苹果产业、十五里店村万亩桃园、新店草莓、王店亲子研学生态观光、西营岳飞文化等纵横交错,尽显农食科文旅完美融合,绘就城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进一步凸显全市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建设特色,力争以一域之进,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贡献郾城农业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