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星期

双休是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张俊霞

近期,教育部门关于初高中全面实行双休的制度举措,在全社会引起热议,甚至引发一些毕业班学生家长的焦虑与担忧。这也折射出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时间等于学习效果”的思维定式。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教育本质时,就会发现双休制度的深远意义——它并非是对学习的削弱,而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还是对高质量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部分家长对全面双休的焦虑源于对“时间神话”的盲目崇拜。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时间足够长,学习效果自然有保障。这种观念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被不断强化,逐渐形成了“教室里的时间=有效学习”的思维模式。然而,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学习效果与有效学习时间相关,但并非单纯的时间堆积。当孩子处于疲劳状态时,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会下降。双休制度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通过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来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打破“时间越长越好”的理念。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多元的生活体验和充分的休息调整。不间断学习不仅容易导致效率递减,还可能导致创造力枯竭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大量事实证明,经过充分休息的学生在创造力测试中表现更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从这个意义上讲,休息不是学习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双休制度的实施正是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尊重,让知识得以沉淀,让思维得以舒展。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而生长需要呼吸的空间。”

科学的双休安排是对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全面实行双休制度之后,教育工作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提升教学效能,同时要求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科学安排双休时间呢?必要的课业复习、身心的充分放松和社会的实践体验不可或缺。学校、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利用周末整理知识体系;鼓励发展体育、艺术等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适当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或参与社区服务,开阔视野、学习生活技能等。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应试机器。让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双休,通过更加科学的安排,形成合理休息与高效学习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出更有后劲、更具创造力的新一代,真正落实双休制度的初衷与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