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万物正清明。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闵存云表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恰好表现出清明时节两个与养生有关的特点,一是雨水多,湿气重,二是心情忧伤,肝郁犯脾。”所以,清明时节的养生基本原则是:健脾祛湿,加以疏肝。
春困湿疹皆因“湿”
“湿为温病之源。”闵存云提醒,“清明前后,要注意化湿解毒防暑温。”
很多人容易春困,其实就是与湿有关。闵存云解释,由于湿邪困脾,容易损伤脾胃,人们此时多表现为疲倦乏力,胃口不开。
很多人一到春天就容易皮肤瘙痒,诱发湿疹,这一方面是春天万物生长,空气中的过敏原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从中医角度看,春天的湿热过多,若脾胃虚弱难以运化,容易导致体内湿气增加,熏蒸皮肤而引起湿疹。
清明时令的艾叶,可以温经散寒、祛湿止痒,可做成各种时令食物,也可泡脚、艾灸。艾叶煮鸡蛋、紫苏叶炒蛋、芫荽豆腐汤都正当时。体质偏热的人,也可以把芫荽换成薄荷,可以凉拌,或者加豆腐煮汤喝。
忧思伤脾生内热
春季属木,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肝郁脾虚。所以要消散愁绪和肝郁,此时一要多到户外活动,亲近自然,让阳气升发;二是注意健脾疏肝。平时多用手摩腹,可着重按摩中脘、足三里。
要保持好心情,简单的疏肝花茶就有所帮助。玫瑰花、茉莉花或素馨花,任选一种取5至10克,加大枣5克,冲茶日常饮用即可。
闵存云提醒,胡乱吃药容易加重肝肾负担,调整生活方式才是最根本而长效的。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