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老年人上网的不断普及,各类网络直播“坑老”骗局也层出不穷。办案民警表示,这些案件看似不同,套路却有迹可循。
套路一:设立高级人设骗取信任。办案民警介绍,在一些案件中,主播先利用“亲情攻势”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再频频展示自己与社会名流的合照打造“高级”人设,获取消费者信任。但经过鉴定,这些“合照”都是通过电脑合成的假照片。被主播的精心包装所欺骗,看直播的老年人会认为“事业做这么大的老总不可能骗我”,随后一步步落入圈套。
套路二:“高回报”诱导牟取非法利益。以“高回报”诱导他人来牟取非法利益,是此类骗局的惯用伎俩。办案民警介绍,有些主播还会通过剧本演绎或“一夜暴富”等话术引诱老年人入局,以“捡漏”“升值”等噱头诱导老年人购买大量假古董、假玉石等。
套路三: 中奖“小惠”变“大坑”。电视时代的“幸运抽奖”骗局近年来也“改头换面”,在网络直播间蔓延。如受害人王阿姨在看直播时收到私信,称其抽中直播间幸运“福袋”。王阿姨提供联系方式后,收到了“奖品”抽纸;不久后她再次“中奖”,又收到了小礼品。但在她第3次“中奖”时,“工作人员”引导其注册某领奖平台套取其个人信息和验证码,最后王阿姨损失1.6万元。
老年人遭遇直播间骗局怎么维权?办案民警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新技术不熟悉的弱点构筑起“信息茧房”,在直播间与其套近乎、打感情牌“下套”。一些缺乏信息辨别能力的老年人就在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
办案民警表示,受害人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越早报案,挽回财产损失的概率就越大。报案时应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证据和信息,包括诈骗者的相关信息、诈骗方式、诈骗金额等。许多案例中,老年人被骗的根源是他们的情感需求被忽视。我们要多关注家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破解直播间“坑老”骗局既需要依靠刚性的打击治理,也需要柔性的情感支持。一方面,要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让老年人安心上网;另一方面,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让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灵依托。亲情相伴,才是老年人最好的反诈良方。
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高压严打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加强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制度保护。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可酌情从严惩处。
在平台责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监管义务,比如对监测识别的涉诈异常账号应当重新核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限制功能、暂停服务等处置措施;加强对分发平台以外途径下载传播的涉诈应用程序重点监测、及时处置等。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