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文姣)近年来,漯河二中充分利用校园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全力打造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新高地,不断推动学校“大思政课”体系建设。
漯河二中有东西两个校区。西校区建在抗战胜利时日军投降仪式举行原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成立大会及渡江战役誓师大会召开原址上。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该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了以校党总支书记吴金涛为组长、校长梁旭跃为副组长的思政教育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思政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有关思政建设和教学相关工作。该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学校以“教职工学习日”为依托,建立了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积极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通过集体备课、团队协作、教学研讨,制作精品课件、精品教案、一手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经典图片等数字化教学资料,实现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共享。多名教师在各级教学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堂”是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思政老师们始终聚焦内容深耕与形式创新。在内容上,深挖教材精髓,将抽象理论融入生活点滴,比如讲“社会公平正义”,引入校园评优案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公平内涵。形式创新上,打破“满堂灌”,开展“新闻时政播报+点评”,学生化身“小主播”分享时事,在分析中深化理解;组织“红色剧本杀”,沉浸式体验先辈奋斗历程,激发情感共鸣,让思政课堂有料且有趣,夯实育人根基。
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统筹上好“大思政课”。老师们将思政课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和历史学科共研文明传承脉络,彰显文化自信;与物理学科共同剖析科技突破背后的创新精神,使思政“润物无声”渗进知识讲授;携手班主任,将思政融入班级日常管理,“每周一星”树榜样展品德风采,推动“全员思政”落地,让每名教育者皆成思政“播种者”。
该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开办“红色讲堂”“红色广播站”,传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赓续红色血脉。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红色历史资源,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厚植家校情怀;利用重要节庆、借助时事热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国庆期间举办“盛世中华”展览,让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举办校园红色文化讲解员选拔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讲解漯河二中的红色故事,学校爱国主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校内外中小学生、各社会团体50多次,讲解员利用课余时间向我市中小学生宣讲红色文化,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让红色文化深深扎根于漯河这片沃土。
此外,该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烈士陵园、博物馆以及到竹沟、南街村、许昌、开封等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