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博物馆里的课堂


■市实验小学六(1)班 陈思安

推开洛阳博物馆厚重的玻璃门,看见大厅穹顶上盘旋的青铜飞鸟浮雕,仿佛能触摸到千年时光的脉动。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还是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时空之门。

第一课:泥土里的星辰

在“河洛文明展”的展柜前,我的双脚仿佛被地板吸住,挪不开半步。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褐红色的波浪纹像被远古的风吹皱的湖面,那些五千年前的手指印还留在陶土边缘。讲解员说,这些图案可能是先民们观察到的银河。我贴着玻璃数陶罐上的星星点点,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已将宇宙描绘在陶罐之上。

第二课:铜绿中的密码

转过一个拐角,三尊西周青铜鼎拦住了我的去路。其中一尊内壁刻满锈迹斑斑的文字,这些文字像一群被困的小蚂蚁。当看清这些文字时,我几乎要惊叫出声:那些歪歪扭扭的“子”“月”“王”字,竟和语文课本上的甲骨文插图一模一样。我仿佛在青铜器冰凉的金属光泽里,看到拿着刀的古人认真刻写着他们的故事。

第三课:裂痕里的微笑

二楼的佛像展厅光线昏暗,一尊北魏的菩萨像静立在角落,石雕的衣褶像被风吹起的轻纱,可她的脸庞却布满蛛网般的裂痕。正当我替她难过时,忽然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那抹慈悲的微笑始终悬在她的唇边。破损的右手指尖微微翘起,仿佛下一秒就会继续完成那个中断千年的拈花手势。原来有些美,连时光都舍不得完全带走。

夕阳斜照,回望身后那座巨大的方鼎形建筑,忽然觉得它像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陶片是散落的页码,青铜器是烫金的标题,而那些残缺的佛像大概就是被无数双手翻阅后留下的折痕吧。这堂没有黑板和课桌的历史课,让我读懂了文明最动人的模样——它不是玻璃柜里冷冰冰的展品,而是我们踮起脚尖与时光对望时,心头颤抖的共鸣。

指导老师:张亚黎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