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22日 星期

守护碧水蓝天 答好生态考卷


■郭嘉琪

2024年,我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国控、省控河流水质优良率保持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空气综合指数排名位居全省第六;“十四五”以来万元GDP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3%……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本质上是一场发展方式的革命。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环保制度建设已步入“深水区”。从构建督导帮扶体系,到出台《漯河市澧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再到建立1000多名河长构成的四级监管网络,我市用制度重构责任链条,让政府监管、企业履责、公众监督形成闭环。这种制度化的生态治理既避免了“运动式治污”的短期性,又激活了多元共治的内生动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站在这个的关键节点回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仍面临多重考验:大气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任务繁重,群众对“推窗见绿”的期待持续增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以更前瞻的视野统筹当下与长远。一方面,要完善智能监测、生态补水等既有机制,将数据赋能延伸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碳排放监测等新领域;另一方面,需要在绿色技术创新、环保产业培育等赛道加快突破,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临颍县黄龙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全省第二批美丽河湖,吸引越来越多游客,为村民参与文旅产业、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提供机遇。当生态价值通过文旅融合等路径实现市场化变现,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形成。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目标,群众的获得感正是检验治理成效的终极标尺。唯有坚持制度护航、科技赋能、全民共治,方能在生态文明的考卷上书写更加精彩的漯河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