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晓晓
4月22日上午,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的香菇大棚内,菌棒整齐排列,空气里飘散着阵阵菌香。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山穿梭在菌架间,轻抚着饱满厚实的香菇,眼中满是欣喜。“香菇产业大有可为,只要爱钻研、肯吃苦,不仅能自己致富,还能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张德山说。
“只有找准产业,才能富裕一方百姓。”张德山谈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感慨万千。李斌庄村曾是县里的扶贫开发重点村,群众收入低,村内基础设施老旧,发展前景堪忧。
“要想致富,不能等靠要,没有出路就得自己闯。”张德山说,1994年,他多方考察后决定种植香菇。
为了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张德山冬天冒严寒、伏天顶酷暑,北上省农科院、南下福建省食用菌研究所等地拜师学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钻研,使他熟练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群众缺资金,我就把种香菇所需要的物资赊给他们,等他们种出香菇卖了钱再还给我。最多的一年,我垫资近百万元。村民怕种出的香菇卖不上价,我们就让党员干部先付钱后收菇。”张德山说。
香菇种出来了更要卖得出去。为了销售香菇,张德山带领村干部拿着样品,先后到北京新发地、广州江南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寻找买家。
“出门在外,为了省钱,我们吃的是方便面,住的是菜市场附近的简陋旅馆。有时为了见客户,一等就是好几天。收购价格不理想,就反复谈,就想把香菇卖出好价钱,让群众多一些收益。”张德山说,第一年跑市场,干香菇一斤最高只卖20多元,第二年就卖到了180元一斤。种香菇的收益,让农户都兴奋不已,纷纷扩大种植规模。
村民张豪的转变最具说服力。张豪因病生活陷入困境,在张德山的帮助下,他从试种2000棒起步,如今种植规模已达8万棒,年收入突破20万元。“要不是张书记赊物资、教技术、找买家,我哪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张豪说。“香菇敲开致富门”在李斌庄村成为现实。
如今的李斌庄村已成为豫中南香菇产供销基地,800余亩香菇大棚排列整齐,30多座现代化保鲜库拔地而起,1200万棒菌棒撑起9000万元年产值;90%的农户投身香菇产业,8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连华宝”“山源谷”等品牌香菇产品远销国外。
“小香菇撬动大产业,好日子还在后头。我们要把香菇产业链拉得更长!”张德山望着连片的大棚,眼神坚定。这位“香菇大王”正带领村民在致富大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