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通 讯 员 高晓阳
临颍县王岗镇水牛宋村的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突破10万元,2024年达到37万元,今年更是有望突破50万元。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收入)。”水牛宋村党支部书记宋金生道出了背后的秘密。
2023年,水牛宋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自主发展辣椒、小麦、大豆种植。自此,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快速增长。
在临颍县,村集体自主经营的村有136个,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500万元以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作为平原农业大县,临颍县拥有88万亩耕地,土地资源丰富。近年来,临颍县在做好“两块地”文章上下功夫,实现了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金的有效转化,促进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好“大田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2年,临颍县实施“党建引领红色产业经济带”计划,通过村党支部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社,探索出“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生产服务”三种模式,带动全县16个乡镇(街道)流转土地近15万亩,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的村达188个,占比达51.2%。
有些村缺乏种植经营经验怎么办?合作经营,共享创收新红利。瓦店镇杨裴城村、巨陵镇娄庄村,村党组织对接益民控股等龙头企业,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对净收益进行“532二次分红”,在农户获得土地租金的基础上,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台陈镇双楼村等部分村还采用生产服务模式,拓宽增收新渠道。村集体流转群众土地到经济合作社后,与种植大户签订租地承包协议,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
“真没想到,俺在家门口上班,不仅工资拿得高,还能照顾家。”4月23日,在临颍县杜曲镇大车张村浙商木业产业园一家企业上班的张女士笑容满面。
大车张村围绕“一村一品一特色”,盘活村内闲置荒片地,与浙江企业合作建设厂房8000多平方米,生产博古架、小摆件、花架和电吉他板等木制产品。“村里盘活资源,引入企业项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50多万元。”大车张村党支部书记张红跃说。
皇帝庙乡潘牛村整理出闲置土地130多亩,由村花木合作社在房前屋后种植棒棒糖月季、欧月木香,并建起4个花卉大棚。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盘活“荒片地”,闲置资源变资产。临颍县将“空心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有效盘活村内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截至目前,全县通过村内“荒片地”整治,共盘活土地12638亩,发展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仅此一项,全县村集体实现年收入4100万元。
临颍县在用好“两块地”探索农民和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径的同时,还出台了三项举措,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日,王岗镇赵家村的71亩村集体土地租赁权,在镇纪委工作人员、赵家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的共同监督下,被村民袁彦杰以每亩每年1100元的价格拍下。
“实行村地乡(镇)拍,目的是让老百姓放心,让竞标人安心。”临颍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临颍县出台村级集体资产租赁管理办法,由乡(镇)“三资”办、土地所、农办牵头,对各村集体“三资”清查盘点,核实经营状况并建立台账,明确竞标范围、最低标价,由乡镇统一拍租。
临颍县还通过实施 “归雁计划”,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绩效奖励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了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干事创业、主动担当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